读取中...
时 间 记 忆
读取中...
最 新 评 论
读取中...
专 题 分 类
读取中...
最 新 日 志
读取中...
最 新 留 言
读取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读取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读取中...


 
【恐怖的艺术】  
[ 2009-2-10 17:38:00 | By: 谷雨 ]
 

恐怖的艺术

by 谷雨

 

  

 

当今世界主流商业片和书籍中,恐怖电影和小说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给我们带来了一轮又一轮视觉上和心理上的冲击和震撼。虽然也许此类作品的成功为绝大多数电影和文学同行所不齿,但毋庸置疑地,它们却赚足了票房和人气。究竟恐怖的魅力在哪里?为何七情中这种最让人感到不适的情愫却如此备受青睐?恐惧的根源以及热衷于恐怖的根源又是什么呢?

 

 

(一)未知·想象·梦境

 

从某种角度来看,恐惧的来源其实是未知,由莫测事物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无尽的想象,与此同时恐惧感也就诞生了。

当你伸出手欲推开一扇虚掩着的门,门后的黑暗便是未知;当你慢步走上阴暗逼仄的狭长楼梯,拐角后的盲点便是未知;当你深夜在床上辗转难眠,床下刚好可以藏人的空间便是未知。于是,种种未知为我们创造了胡思乱想的空间,我们便开始想象门影后、拐角内、床底下的离奇景象,比如一个怪人、一个怪兽或者一个怪物之类,从而最终导致了潜藏在心底的恐惧。

尤其在科技还不够发达的古代,人们面对未知事物难以解释的时候,就会通过自己的想象来捏造事实。当人们看见坟冢间莫名的幽火,就会将其归结为“鬼火”;当将要睡醒之际不知为何身体僵硬无法动弹,就会传闻这是所谓的“鬼压床”;当夜间明明感觉在走直线,实际上却是在绕圈迷失了方向的时候,就会经过想象编纂成为“鬼打墙”。而这一切,都是源自未知的恐惧。

追根溯源,究竟是什么使你开始感到恐惧,真切体验那些恐怖事物了呢?你也许并不记得儿时听过的第一个恐怖故事,因为那时的我们在理解能力和记忆力上都还不够健全,那么又是什么扎根于我们的意识,从而使我们对后来的恐怖事物愈加理解并“为之动容”了呢?其实从本质来看也是未知与想象。由于儿时人们并不理解“鬼怪”或“死亡”之类恐怖事物的确切含义,于是在由抽象思维到具象思维的理解过程中,别人对恐怖的描述十分深刻地影响到自身,促成了人们对恐怖事物的想象,从而使我们产生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感。所以有人说,最恐怖的事情其实不是看到的,而是想到的。

生活中总是会有形形色色的未知,而人类的想象又是漫无边际的,所以,恐惧无处不在。请不要把恐惧仅仅理解为那种毛骨悚然触目惊心的感觉,其实恐惧感还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不明飞行物的造访让人幻想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比如神秘莫测的海底给人望而生畏的深邃感;比如深夜里独自行走时总是担心身后有坏人跟踪的警惕和疑虑;甚至比如考试没有发挥好,因为不知是否会不及格而惴惴不安的心情。这些都是恐惧感,只不过程度深浅和表现方式不尽相同罢了。

这些生活中的恐惧,在显意识中虽然基本上都能被控制,即我们可以说服并安慰自己战胜恐惧,但在潜意识中,恐惧感却可以恣意妄为,潜滋暗长了。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就此提出: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潜藏着一些以我们过去的经验和记忆都难以解释的东西,即后天成长中由于未知事物产生的恐惧感蕴藏于人们的潜意识中;另一方面,他还以大多数人都怕黑和怕蛇为例,指出人类对某些特别事物会做出和自己的祖先同样的反应,是人类先天遗传而来的恐惧感。

也就是说,恐惧感原本是人类繁衍遗传下来的一种本能反应。比如儿时的我们会害怕窗外或床下有什么令人不安的东西,其实就很可能是源于远古时代原始人夜间休息时,害怕周围或树下突然出现未知危险(比如野兽)的警惕意识。当然,随着年龄增长,这种遗传而来的意识会越来越淡,最终人们会对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场景不再恐惧。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本能依然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中。

如此看来,不论是本能的还是后天的恐惧感,都会在潜意识中对人们产生十分微妙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噩梦。

梦境向来都是人们乐于研究的对象,不论是迷信的还是科学的研究方法。

古时人们有占梦一说,即可以通过梦境来预知一些未来的事情。易学中的《周公解梦》甚至沿传至今。这些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于人们相信梦是特殊的,是有预兆的,因为人们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梦中那种虚幻中又夹杂着真实的感觉。与西方社会始终认为噩梦是不祥之兆不同的是,古代的中国似乎相信后半夜的噩梦其实都暗示着好运的来临,即梦境和现实是相反的。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相当明智的想法:做了美梦时,你醒来后会十分高兴,一整天心情舒畅;而做了噩梦时,你醒来后也会庆幸这只不过是个梦而已,并相信现实中反而会出现好运。

对梦境的研究在近现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被誉为科学时代解梦师的弗洛伊德就曾分析指出:“噩梦就是受抑制的潜意识上升为意识的东西。” 也就是说,会在梦中展现的,恰恰是我所不希望发生的。这正是人类潜意识中恐惧感对梦境产生影响的体现。

由未知到想象,由想象到梦境,恐惧感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诞生并发展了。

 

 

(二)悬念的魅力

 

悬念大师希区柯克曾经给“悬念”下过一个非常经典的定义:设想四人围坐的桌下有一枚定时炸弹,悬念并不是炸弹爆炸那一瞬间带来的短暂震撼,而是你知道炸弹将要爆炸却不知何时才会爆炸的惴惴不安。只要炸弹不爆炸,悬念就总会牵动你的心。

也许这正是悬念的魅力所在吧。

悬念是一个谜,不到最后解谜的时刻你就会一直关注并猜测结果。这是人类好奇心的体现,是人类本能的一种反应——越是暗藏玄机就越能引起兴趣。于是,人们总是会有足够强的好奇心,去追寻事件的真相和结果。

恐怖的事物就恰恰充满了诱人的悬念。恐怖电影和小说在这方面确实做足了功夫,每部作品都想方设法地在故事中种下悬念的种子。成功地铺设悬念能够牢牢把握住人们的一种矛盾心理:明明非常害怕并妄图躲避,却又十分好奇,希望靠近并体验一番。

现实生活中,人们喜欢悬念,也乐于制造悬念。

比如每天接触形形色色的人,打听各种各样离奇的传闻;比如人们总是关注胜负难分的比赛,期待看到难以预料的结果;比如宣布某件事情时,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你会成心卖卖关子……悬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些许乐趣,而不是让生活一味平淡如水循规蹈矩。

说到制造悬念,就不得不提到我们周围的诡异故事。

似乎每个学校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恐怖传闻。没有人知道这些故事是谁首先发起并广而告之的,因为总会有学生们津津乐道并互相传述,不时还加上自己原创的一些想象和描述。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后,流言深入人心,悬念也就呼之欲出了。

实际上其中大部分传闻应该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片段了,因为仔细想来这些似乎都是从恐怖电影里发掘拼贴而成的故事。真正相信这些传闻的人应该是微乎其微的。既然如此,为什么大家还会乐此不疲呢?

这些离奇的传闻之所以会引起人们的兴趣,正是由于人们对悬念的热衷。当一座普普通通破旧不堪的红色自习楼被人冠以“闹鬼胜地”的时候,种种悬念就应运而生了。也许你根本不相信这些传闻,但每次当你走过路灯昏暗铁栅高树的残破小楼,看到莫名奇妙地通向墙壁的诡异楼梯,回想那些并不真实的离奇传言的时候,你难道不会心里有一瞬间的悸动?正是这些悬念,让平凡的事物变得不平凡,在人们心中潜移默化。

而恐怖电影和小说中的悬念,则更多成分地表现在对悬念的铺设与揭示上面。如果说悬念是一个个离奇的谜,那么观众最享受的就应该是解谜的过程,以及由悬念引来的贯穿始终的危机感。

以日本经典恐怖片《午夜凶铃》为例。神秘的录像带和七夜怪谈是该片最大的噱头,也正是悬念的起点。神秘古井中爬出的扭曲身影,镜中忽然出现的白衣梳头女子,被诅咒者照片上那些模糊变形的脸,七日之后接到的恐怖索命电话……层层悬念呼之欲出,同样身受诅咒的女主人公必须在七日之内找到真相,而调查过程中又陆续遇到一系列诡异的经历,这一切由悬念引发的解谜过程,都让人们有一种窒息般的危机感。

在书籍方面,被称推理小说女王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有一部悬念推理经典之作——《无人生还》(也被译作《孤岛奇案》、《童谣谋杀案》或《十个小黑人》)。虽然这并不是一部恐怖小说,但其中的悬念铺垫手法还是相当高明的。十个素不相识的人被邀请到一座孤岛上,继而发生连环谋杀案,死者的死亡方式比拟着童谣《十个小黑人》进行,十个瓷娃娃也随着人们逝去而一个个被砸碎。更为离奇的是,直至岛上仅有的十人全部死亡,凶手却依然没有出现……危机四伏的孤岛令人胆战心惊,细腻的心理刻画使人物跃然纸上,意料之外的真相让读者大呼过瘾。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作为 “孤岛模式”的鼻祖首创之作,在后世一直被众多推理作品,尤其日本推理小说和漫画广泛流传借鉴:一群人来到一个与外界封闭隔绝的地方,谋杀案就此发生,凶手设定在有限的人物中。“孤岛模式”的沿用至今并广受欢迎,其悬念构架之精致巧妙可见一斑。

可以说,凡是精彩的恐怖电影和小说,都离不开层出不穷的悬念和伏笔,作为卖点。

难怪有句谚语说道:“Curiosity kills the cat.

悬念,就总是能散发出这种特有的诱人魅力。

 

 

(三)惊叫时刻

 

诚然,如果仅仅有悬念,是不能够被称作“恐怖”的,充其量不过是“悬疑”而已。恐怖之所以为恐怖,其另外一个重要部分就是给人们感官上的冲击。

同样,如果仅仅有冲击,也是不能够被称作“恐怖”的,而应该被称为“惊悚”。所以,只有悬念与感官冲击有机结合,才能创造出出色的“恐怖”。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人们对于感官冲击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西方人眼中的惊悚,大都是具象的形象,比如狼人、吸血鬼、杀人狂魔、野兽(如金刚、鲨鱼、恐龙)之类,都是些具有实体性质的杀人怪物。所以西方的恐怖片,尤其美国恐怖片中,我们常见的是血腥与暴力的画面,给人强烈的视觉系的刺激和震撼。比较经典的代表作有《沉默的羔羊》系列、《德州电锯杀人狂》系列、《惊声尖叫》系列、《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惊情四百年》、《大白鲨》、《侏罗纪公园》等等。

相对的,东方人眼中的恐怖,更多的是抽象的形象,比如厉鬼、幽灵、诅咒之类,都是些比较虚幻神秘的灵异力量。所以东方的恐怖片中,以日、韩、泰为代表,我们常见的是诡谲和玄幻的情节,给人强烈的心理方面的暗示和震慑。

其中,每个国家又有各自不同的风格。日本恐怖电影中的厉鬼形象一般都比较变态,不管你是否无辜,即使是无意中沾上边也会被纠缠上身不得善终。经典作品如《鬼娃花子》系列、《午夜凶铃》系列、《咒怨》系列和《鬼来电》系列等等。韩国恐怖电影中,恐怖事件的原因一般都是一个枉死的鬼魂向几个罪魁祸首进行报复,而影片最后往往因为主人公的劝慰而良心发现消除戾气。经典作品如《女高怪谈》系列、《笔仙》、《红色高跟鞋》、《人形师》、《镜中鬼影》等等。最近韩国恐怖片似乎还兴起了成群结队的风潮,如《突然有一天》三部曲和《昏迷》五部曲,都是大部头的作品。在日韩恐怖片已经基本发展到一个瓶颈阶段的时候,泰国恐怖片悄然崛起,潜力巨大。泰国恐怖片似乎更看重因果报应和巫蛊诅咒之类,经典作品如《鬼影》《鬼债》《恶魔的艺术》系列等等。

相对而言,国内的恐怖片应该说并不算十分出色。虽然八十年代的香港僵尸电影曾经红极一时,但总感觉其中融合了过多的喜剧因素,并且本质上来看不过是功夫片的借尸还魂而已。近些年国内投资的恐怖片中,《见鬼》、《天黑请闭眼》可算佼佼者,但总体来看模仿拼接成分太重,使得作品本身略少了一些发展的生命力。

诚然,以上总结的各国影片特点也并不绝对,比如近些年美国兴起的翻拍亚洲经典热潮,比如《死神来了》和《第六感》中将灵异元素与惊悚情节完美结合,比如日本恐怖电影中也不乏《大逃杀》那样追求极度视觉刺激的作品……

但不管怎样,惊叫声永远是恐怖潮流不可或缺的兴奋剂。

可以说,如此多人群——尤其是年轻人——追求这种刺激的根本原因,是与电影相对应的现实中平淡无奇的程式化生活。人们需要的,正是沉闷乏味中的这一针兴奋剂。肾上腺素的分泌,刚好可以使大脑得到人们需要的紧张刺激感。

随着科学时代信息爆炸的出现,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也越来越单调。当学习工作的压力过大,生活过于无聊的时候,恐怖片很好的调节了人们的生活节奏。让人们能够在恐怖的氛围里,痛痛快快地尖叫一把。

有句话说得好:“玩的就是心跳。”

 

 

(〇)宗教·鬼神·原罪

 

如果说本能是恐惧的根源、未知是恐惧的来源,那么真正将恐惧感激发放大并广为传播的,似乎就是与宗教挂钩的信仰。

中国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有个“鬼节”,也叫做“中元节”。相传到了这一天,阎王就会打开 “鬼门关”,让关押着的鬼魂来到人间活动,直至七月结束才回归地府。因此,民间便盛行在这段时间对死去的亲人进行拜祭招魂,烧纸钱纸衣,放河灯做法事,或者祈求祖宗保佑,或者超度死者亡魂。

实际上,“鬼节”中的部分习俗源自佛教的“盂兰盆会”,也叫“盂兰节”。而此佛教节日的起源传说就是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尊者的孝子故事。

西方世界也有类似的“鬼节”,即“万圣节”。人们提着鬼脸南瓜灯,穿着怪异的服装,四处游行来驱走鬼魂。其中传言比较广泛的版本说这是古西欧异教徒兴起的一种宗教仪式。

于是,信仰使人们会受到宗教观念的影响,对神鬼灵异、善恶报应产生根深蒂固的敬畏。而恐惧,也就顺沿着宗教的理论,逐渐对人们的性情产生影响。

在中国,受佛教的影响,大部分人都会相信因果报应。这在古典文学方面有很好的体现:既有《封神演义》、《西游记》这样改编自历史事件的神话小说,也有《搜神记》、《聊斋志异》这样的源自现实传闻的志怪作品集。因果、循环、轮回的思想,使得人们在主观意识形态上产生了微妙的改变。

其实不论是什么的宗教体系,都会有一定的共性。比如都有一个神祗的最高象征:佛祖、上帝、真主;也会有很多恐怖的象征:比如“夜叉和罗刹”、“魔鬼撒旦”等等;也总会有善恶报应论:“极乐与炼狱”、“天堂与地狱”、“天国与火狱”;以及人类原罪的控诉——圣经中有七宗死罪:饕餮(Gluttony)、贪婪(Greed)、懒惰(Sloth)、淫欲(Lust)、傲慢(Pride)、嫉妒(envy),和愤怒(wrath);佛教中亦有十恶:贪、骄、悭、欲、诳、昏、疑、色、嫉、谄。其中有很多交叉重叠,都是对人类劣根性的一种反思和警醒。

于是,人们对于原罪的忏悔成为人们恐惧心理的一个重要传播源。也就是说,我们不仅在对客观未知事物产生恐惧,在主观意识上对宗教理论的笃信更是会产生恐惧的心理,把原本细小的恐惧感放大,甚至无限。所以,当我们利用恐怖来制造恐惧感的时候,我们也总会运用到信仰的力量。

在这方面,美国的一些恐怖电影抓住了商机。比如《驱魔人》、《凶兆:新天魔666》、《地狱神探》等影片,就利用宗教理论,对人们潜在的恐惧心理产生影射。

其实,世间又有什么恐怖不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呢?人的劣根性,也许就是一切恐怖事物产生的必然,是一切罪恶的缔造者吧。

所谓“心中有鬼,鬼由心生”,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

 

 

后话

 

恐怖的艺术也许是惊艳绝伦的,但却并不令人感到十分美丽。

曾经在网上看过这样一段文章:

“尽管恐怖片受到不少人士的青睐和追捧,但流行文化中恐怖情绪的泛滥已经在社会上引起了反思。它带来的后遗症和负面影响,引起了人们的担忧。不少心理学家认为,恐怖片对人体的弊大于利。尽管恐怖片对人有正方面的影响,如增强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通过视觉刺激产生的快感以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从而达到愉悦身心等,但其正面的影响仅占20%左右,甚至低于20%。而负面的影响则占80%以上。”

专家告诫:在看恐怖片的时候,我们要以娱乐的心态去观赏,提醒自己将恐怖剧情于现实分开。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看与不看,或在观看前做好心理准备。如遇上恐怖或暴力镜头可暂闭上眼睛,以减少传入大脑的刺激,是十分可行和必要的。

君有益。

 

 

 

 

 
 
发表评论:
读取中...
Powered by 推理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