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读取中...
读取中...
读取中...
 
日历
读取中...
最新日志
读取中...
最新评论
读取中...
最新留言
读取中...
 
[推理评论]《温柔在窗边绽放》:一场热望与冷寂的温柔碰撞

 

离上一次阅读王稼骏的作品已经有些时日,于是在阅读这部作品前我习惯性的看了自己曾经记录其作品的文字,以方便阅读时加以附注对比,可当我一章读过之后竟完全忘记了这个事情。直到看完最后一行文字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多么可笑,原来我忘记了作者是一位不断突破作品风格的攀登者,类比这种事情根本毫无意义。

 


……
宁微君 发表于 2015-9-11 16:21:00 | 阅读全文 | 回复 | 引用通告
 
[推理评论]《皮卡迪利谋杀案》:匹特威克的滑稽与智慧 

  我在阅读《皮卡迪利谋杀案》之前从未见过一位如安布洛兹·匹特威克般充满矛盾却又平实到毫无特点的侦探。正如安东尼·柏克莱在作品开始所作出的描述一样:“刚到中年,面庞红润,脸型偏圆,是那种经济独立而且过着舒适生活的绅士……匹特威克最显著的特点是性格异常温和,因此人们很容易推断出他和姑姑住在一起,而且这也是为什么他姑姑得以守在他身边的原因。”
  让我们看看一整段的人物介绍让我们了解到了什么:首先他的外貌毫无特征,我相信在伦敦按照这样的标准寻找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另外这位侦探应当是经济独立且过着舒适生活的绅士,但却有一位极其守旧、顽固不化的姑姑与他共同生活,这简直矛盾到了极点;并且若不是因为他性格异常温和到了需要借机寻找一处自由场所,他将与皮卡迪利大酒店的谋杀案毫无关联。
  
  安东尼·柏克莱用轻松风趣的基调暗示他的读者们这极有可能是一出与谋杀相关的闹剧,而在我阅读最初的几个章节时,我丝毫不会怀疑作者的显著用心。这的确是一件看似极其简单的案子,匹特威克由于好奇而目睹了一位女士在皮卡迪利大酒店的餐桌上从等待到被谋杀的整个经过,并且毫不犹豫地认出了凶手——被害者的侄子(多么讽刺的人物设定)。
……
宁微君 发表于 2014-4-1 17:03:00 | 阅读全文 | 回复 | 引用通告
 
[推理评论]《九因谋杀成十》:H·M的大西洋之旅 


  实际上行使在大西洋航线上的战时货轮并不能称作严格意义上推理小说元素中的移动密室。尽管这艘运载战争弹药的轮船在大西洋航行时处在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但是发生在船上的案件却与密室杀人无关。
  不过这丝毫不会影响我们阅读的乐趣。在我看来,以行进中的交通工具为背景的推理小说要比“暴风雪山庄”这种元素显得更为真实。毕竟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自己在邮轮上遇到谋杀案的那种恐慌与刺激,却难以身处与世完全隔绝的神秘山庄之中。这为我们更好的阅读提供了不少便捷,老实说,阅读约翰·狄克森·卡尔的作品几乎不会感到任何困难,这位一流的故事大师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吸引读者的细节,他所构架的故事背景里总是伴随着神秘与不可思议,同时又将这种匪夷所思的情节通过广度的渲染形成一种不安定的思绪脉络,贯穿整个事件。
  
  这部完成于1940年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卡尔一次真实的大西洋旅行体验,不然我们也很难想象他能如此真实地描绘战时盟军交通船只上的灯火管制。这种紧张不安的旅行体验是难以杜撰的,我们知道二战时期的大西洋对于盟军船只来说是一个移动的海上墓地,你绝对无法判断自己所乘的船只何时会被称为海上之狼的德国U型潜艇击沉。
……
宁微君 发表于 2014-3-28 14:55:00 | 阅读全文 | 回复 | 引用通告
 
[推理评论]《摩天楼的怪人》:失控的艺术与失衡的结构 
如果将推理小说中弥漫着神秘色彩与不可思议氛围的谜团视作虚无缥缈却受人敬仰的艺术品,那么岛田庄司绝对能够称得上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大师。他被称作“幻视力”的谜诡架构动力是一种与天俱来的天赋,所以我丝毫不会怀疑岛田先生创造这种艺术的基本能力,即便是再难想象的谜团,在他的笔下也绝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让我确立以上论点的原因是在阅读过《奇想·天恸》之后,尽管在此之前岛田庄司创作过更加华丽炫目的《占星术杀人魔法》与《斜屋犯罪》,但在我看来,这些都只是单一元素的极致表现而已。真正能够让惊天动地的谜诡集合起来且给予合理的解答却是在《奇想·天恸》之后,由于有了这次阅读经历,所以我自然相信岛田庄司会在《摩天楼的怪人》里有更出色的发挥。
  
  可惜,在阅读到一半的时候我就感觉到这次岛田庄司先生未必能够如愿以偿的让作品里的诡计持续发散耀眼的光芒。浮夸谜诡的纷杂堆砌所带来的结果正如一次攀爬摩天楼的探险,不是高耸入云的瑰丽壮观,便是在体验极限速度后的支离破碎。虽然在前半部里,年仅21岁的御手洗洁表示出对曼哈顿区中央公园摩天大楼里发生一系列奇怪事件的兴趣,但却由于叙述中采用多视角的关系,让他的行动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
……
宁微君 发表于 2014-3-23 8:47:00 | 阅读全文 | 回复 | 引用通告
 
[推理评论]《放学后》:鲜为人知的杀意 

  习惯东野圭吾作品风格的读者通常会在阅读他的新作时提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即随时准备接受那些极其隐晦,完全无法控制的不安思绪在最为平常的普通心理中矛盾的跳跃。直到在我阅读这部东野圭吾的出道作品后,我才发现原来东野圭吾打从一开始就已经着手研究人性中的敏感地带,而最初的方向则是选择鲜为人知的杀意。
  
  《放学后》作为东野圭吾第三次冲击江户川乱步奖作品,的确有着不俗的表现。在最终荣获1985年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后,东野圭吾正式出道。
  很多评论者都愿意将东野圭吾称为进步型作家,这种概念我很难苟同。尽管在《秘密》(1998年)之后,东野圭吾越来越多的作品受到评论家与读者的关注,但依然存在类似《濒死之眼》(2007年)、《流星之绊》(2008年)这样极为普通,甚至是完全有失水准的作品。可见,无论多么优秀的作家都很难在长时间内保持明显的进步,更何况东野圭吾未来的作品我们根本无法预测,如何断定他能一直“进步”至封笔呢?所以所谓“进步型”与“退步型”这种概念,其实大可无视,若是以此为选择阅读作品的关键,就大错特错了。
……
宁微君 发表于 2014-3-4 8:15:00 | 阅读全文 | 回复 | 引用通告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14页  5篇日志/页 转到:
 
     
Powered by 推理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