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原 > 文章列表
《红楼梦杀人事件》——别致的风月宝鉴 (浏览次数:1206)
发表于2009-3-25 13:06:00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倾毕生之功,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红楼梦”。他把古典文化的精华俱溶于书中,耗尽了心血。就好像是预言似的,他问——谁解其中味。

        有人说,红楼梦写完前八十回,曹公就死了。有人说,他写完了全部,但却因手稿遗失,只留下了前八十回。还有人说,其实连八十回都不满,也许只有六十四回。无论哪一种版本,都有一种答案——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个残缺之梦。

        所以,请问——谁解其中味?

        许多人读过红楼梦,许多人续过红楼梦。目前,我们比较熟知的版本,当属高鹗的续写。我不是红学家,不似周汝昌,将毕生耗于精读钻研“红学”。我读过红楼,也看过不少关于红楼的评论书,研究书。有一个观点我是十分赞成的——高鹗的续写,强行为红楼梦按上了一个妥协于封建礼教的尾巴。

        那个贾宝玉,在后四十回里都念起理学书来了,他还是贾宝玉?还是那个超凡脱俗的贾宝玉?还是那个不要“金玉良缘”,偏要“木石前姻”的贾宝玉?

        高鹗的续写,实在是糟糕的很啊。

        曹公肯定是想不到的,在许多年后的日本,会出现一名叫芦边拓的推理小说作者。他花了十年时间,品读了红楼,又研究了红学。然后,他“解其中之味”,写出了《红楼梦杀人事件》。

        红楼梦里本身就含有许多命案。“宿孽总因情”的秦可卿之死,就是个巨大的谜团。焦大大骂“爬灰”,在原著里惊鸿一瞥。这起“秦可卿病死”的案件,本身就有诸多疑点,而曹雪芹很有点悬疑小说家的味道——他会写出一个事件,故意疑点重重。而通过之后情节的描写,暗示读者原本事件的真实面目。

        而《红楼梦杀人事件》在取材于红楼梦的同时,将荣宁而府的男女作为主角,而将杀人舞台安置在了“人间仙境”大观园。按照一张神秘信笺的预言,一场场悲剧如期上演。赖尚荣,这个在原著里并不起眼的管家之子,在这本小说里大显身手。秦可卿,贾迎春,王熙凤,史湘云,香菱,鸳鸯,晴雯,林黛玉……一长串的死者,尚荣深入调查每一期案子。当一切展现出来的时候,宝玉的婚礼已经进行了。婚礼现场,尚荣点出了凶手——凶手就是你!

       原本以为,小说就此结束。对于诡计的解答,只好用“失望”二字。但好戏却刚刚开场,大逆转的戏码,总是可以博得满堂彩的。

       我看最后一章之前,对这本书可以说得上是毫无感觉。若有,也是失望。但看完最后一章,便觉得之前的种种感觉太过幼稚。

       这是一本多么深刻的小说啊。

       作者不愧是曹公的远年知音,他最大程度的保留了曹公人物描写的神韵。特别是有一段描写众人“笑”得情节,更是还原了原著,曹公那种“通过对一件事的不同反应,揭示人物各自性格”的笔法,芦边拓也学到了“形”。但就背景,技巧,人物来说,他的确做得很不错了。谁都知道红楼的主线是荣宁而府的衰亡史,辅线有许多,主要的一条就是“宝黛钗”的三角恋。《红楼梦杀人事件》中,对这三角恋的描写,也十分细腻,虽比之原著差了许多。林黛玉在薛宝钗面前,有一种一无所有在一应俱全面前的胆怯、嫉妒与失落。《红杀》里处理得非常好。但也有美中不足,贾宝玉的形象有些过于浮夸,流于表面。对于环境的描写,太通俗了,这和原著实在是天渊之别。这些是“形”上的不足。

       但知音主要的,还是“心”而不是“形”。芦边拓对原著情节的取舍上,足以看出他对红楼阅读的仔细,与理解的准确。黛玉的葬花,吐血;宝玉的摔玉,生病;连贾雨村的老谋深算,他早年由门子处得的“护官符”都被收入进来。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真的是得了曹公的“心思”了。特别是最后一章,杀人的动机,诡计的理由,整个的布局。太震惊了,好像这真的就是曹公设计的结局一般。真的,太令人震撼了,多么别致另类,却合情合理的一章啊!

       我记得《红楼梦》有许多别名的。一开始一僧一道,引出《石头记》。这个别名大家似乎都知道。但《红楼梦》还有一个比较冷僻的别名,叫《风月宝鉴》。记得有一回里,王熙凤用这个“风月宝鉴”,吓死了勾引她的亲戚。宝鉴嘛,就是“好的镜子”。《红楼梦》强调一个情字,说黛玉是前世得了宝玉的好,今世来“还泪”的。什么判词啊,为大观园各处命名啊,海棠诗社啊,都提醒着我们——这些年轻鲜活、花一样的生命,都是圆盘上的玉珠。轴,便是这个“情”字。所以,叫《风月宝鉴》——要照出来的,是情是爱嘛。

       而我们的这本《红楼梦杀人事件》,称得上是一面别致的“风月宝鉴”。它照出来的,也有情爱,也有人性的善恶,也有社会的不公。但日本作者,为这一切,渡上了推理的色彩。没有了“警幻仙姑”的虚幻飘渺,替换而出现的,是一起起匪夷所思的杀人事件。

       请允许我改了书名吧,就叫它——《梦断大观园》。并不是故作风雅,只是,比之杀人事件本身,更令人叹气沉思的,是那一曲梦断的挽歌。
楼主

您必须登录后才能进行回复或者发起新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