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取中...
 
     
 

读取中...
时 间 记 忆
读取中...
最 新 评 论
读取中...
专 题 分 类
读取中...
最 新 日 志
读取中...
最 新 留 言
读取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读取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读取中...


 
一路向西,与性爱无关,同谋杀有染——那多《一路去死》书评  
[ 2013-6-21 19:12:00 | By: 华斯比 ]
 

一路向西,与性爱无关,同谋杀有染

——那多《一路去死》书评

华斯比

那多说,婚后出版的第一部悬疑小说,是要献给妻子赵若虹的。

结果谁曾想却赶上了这么个不吉利的名字——《一路去死》书名刚一曝光,就被众多“纳米”调侃为《一路向西》。

这的确是一部描写“一路向西”的小说,但它却与“性”无关,而同“谋杀”有染。

《一路去死》是那多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写实的悬疑小说。小说中,那姓悬疑作家在给自己的电脑查杀病毒时,意外发现一个名为“记忆”的文件夹其中隐藏了一些记录着杀人细节的WORD文档之后,作家一行人“重走丝绸之路”,踏上了一路向西的谋杀之旅。

旅程中,作家发现文档中记录的那些杀人事件均确有其事,且发生在他失去记忆的五年内。这只是巧合,还是作家自己就是那些杀人事件的始作俑者?在诡异事件接连发生的同时此行的目的和同行者的真实身份也成了一直困扰作家的谜团还有那失去的关键五年,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隐秘

在开始阅读《一路去死》之时,我们就已经踏上了一条不归路,一条徘徊在真实与梦呓之间,伴随着血腥与死亡的不归路。

那多的小说给人最强烈的阅读体验是,极强的代入感。而这次除了像之前的那多手记一样使用第一人称之外,特别值得玩味的是,我们被代入的角色竟是——一个擅写杀人的悬疑作家。

很多悬疑小说的读者都会好奇悬疑作家是如何进行悬疑小说创作的呢?大部分悬疑小说都离不开“谋杀”,而谋杀必定伴随着“死亡”。悬疑作家真的会为了一部小说去“亲身经历”死亡,亦或亲自去杀人吗?在他的内心世界里,谋杀和死亡又有着怎样的况味?而人们又为什么对悬疑小说情有独钟?

用一句拗口的话来概括,《一路去死》是一部悬疑作家写悬疑作家的悬疑小说,堪称悬疑作家的“谋杀之书”。

在书中,作者对悬疑作家的生存状态做了一定深度的剖析,你能从中深切感受到一个悬疑作家的心理状态,如呓语般,却带有人生的哲思——

死亡自有其魅力,生命是最最奇妙的东西,而生命最绚烂的时刻,一是出生,一是死亡。出生的美,大家都懂得欣赏,但死亡之美,那黑暗中的恶之花,却不是谁都有胆量直视。为什么悬疑小说有这么多的读者,因为它提供了一种间接的安全的方式来释放死亡的诱惑。

那多自诩迷宫制造者,他用自己的文字建造起一座座悬疑的迷宫,身处迷宫的读者们则被那多本人寄予厚望:“我想看到读者在阅读我的作品的某段时间内能够产生我所期望的心理反应。”显然,他成功地做到了。

我们被他不同以往的略带文艺腔的文字牵引着,深陷《一路去死》这座有关谋杀与死亡的迷宫中,从嘉峪关的戏台,到敦煌莫高窟和库尔勒罗布人村寨,再到喀什拉汗宫,跨过茫茫千里的戈壁沙漠,一路西行,在破解一个个杀人案件的同时,重拾自我,走出迷局。

迷惑、被动、焦虑、怀疑自我和他人……阅读小说的我们和小说中的悬疑作家一样,化身为作者手中的提线木偶,伴着这些作者预期的心理反应,按照作者设计好的舞步,翩翩起舞——或怀疑自己就是杀人者,或疑心他人要加害自己,辗转反侧,备受煎熬。

其实,这本不是一个舒服的过程,但为何会有那么多读者用“淋漓”这两个字来总结自己对《一路去死》的阅读体验呢

大概是因为,大多数读者很少有机会体验到一个悬疑作家的心态,对此他们又十分好奇。而《一路去死》正好提供了一条难得的路径,可以让人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人如过山车般来一次惊心动魄的谋杀之旅。如此,焉能不有一种意料之外的畅快感觉




2013328日凌晨于上海

 
 
发表评论:
读取中...
 
Powered by 推理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