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不只是骗局——《死海骗局》读后 |
[ 2012-5-23 5:00:00 | By: 暗海 ] |
通常来说,对于一个奇怪的念头抱有强烈的信念,我们会称之为偏执。那么在这样一个各种信息媒介高度发达的年代,仍然选择抱着厚重的书本,是否可以称得上偏执呢?
这样讲多少有点自怜的味道,但在恢宏的《死海骗局》中,恰恰是几个偏执的英雄,为我们奉献了一个壮美的传奇。
一条优雅的鱼
或许对于像我这样对于历史、宗教、古文字等诸多领域没有多少积淀的读者,当看到封面的宣传词时不免有些却步。但实际上,作者亚当·布莱克先生
是仁慈的,比起喜欢将大多资料作为主体不加修饰的呈现给读者以充实作品本身的作者,本书很巧妙地将浩如烟海的资料融会贯通,既凸显厚重,又毫无生涩之感。
在耶稣的时代,鱼是一个很重要的记号。本作中并没有关于鱼的内容,但出色地融合各种材料的能力,却体现了岛田庄司关于“创作与鱼”的论断:如
果把一部推理作品比作一条鱼,那么主线——诡计和布局是鱼骨头,而各种资料的援引包括一些无关主线的情节则是鱼肉,鱼漂亮与否,二者同样关键。
众所周知,随着时代的发展,阅读这一活动正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人们倾向于更轻松、更高效的方式去获取信息,阅读的时间所占据的比重越发减
少,使得传统作家的生存空间同样被挤占。或许一个秉持个性的作家,在一万人中会有三位读者钟情于他的作品,他可以藉此为生,但今天却很难做到,因为阅读
(尤其是实体书)人群不断缩水,畅销书作家,只得面面俱到,涉猎尽可能多的内容,来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而这种趋势,势必令作品本身结构失调。
很幸运,亚当·布莱克先生对他的鱼很用心。一本涉及诸多话题的作品,却丝毫不见生涩——每块鱼肉都恰到好处的嵌在合适的位置,于是一条优雅的鱼,便浮出水面了。
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
偏执在世人看来并不是好习惯,因为他们通常践行着疯狂的誓言,疯狂的行径有悖常理。但他们也往往成为我们歌颂的对象,成就传奇。或许只有偏执狂,才有资格成为或者英雄,或者罪人。
宗教是一种主观意识对希望的执着而诞生的一种强大的精神依靠,这一点始终贯穿全文。无论是教内的库特玛及众信徒,还是执念于家庭的蒂尔曼,亦或是渴望救赎的肯尼迪,他们都在坚守自己的信念,偏执地相信,偏执地走到最后。
还记得石持浅海的《月之扉》中,一群教徒为了在月全食之夜得到永生,不惜以劫机的方式来解救教主,而恰恰也是这种信念,使得他们的成功在最后
一刻停滞在时间的尽头。我不晓得文中所涉及的《圣经》故事,但库特玛们相信,于是他们可以义无返顾的践守偏执的真理,直至玉石俱焚。
或许宗教的偏执过于疯狂,但对于家庭、对于爱情执着的男人,就足够赚取各位的感动了。早年的蒂尔曼显然是个浪子,所以会有一个女人来引他步入
正途,但这种理所应当的幸福却突然消失无踪,只留下一个简单普通到令人抓狂的名字。蒂尔曼不会放弃,就像你无法说服丢掉棒棒糖的孩子放弃寻找甜蜜一样。不
离不弃的誓言许起来很简单,但履行却很难,更何况是一份在十三年间扑朔迷离的爱情。尽管磨难无数也曾一度绝望,差点将一切《漆成黑色》,但凭着偏执的信
念,他还是创造了奇迹,凭黑暗,找到了光明。
肯尼迪是个不够乖巧的女警,因而时常受到同事的捉弄和挖苦,过于鲁莽的她曾在执行任务时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这样大宗的压力令她有些自暴自
弃。但当他的菜鸟搭档在她眼前丧生时,她偏执地将一切过错揽在肩上,向未知宣战。当她遍体鳞伤还遭到警方怀疑处于监视之中时,蒂尔曼向她发出一同参战的邀
约。她毫不迟疑地摒弃了一切。而当对手要用残酷的真相击溃蒂尔曼的心防时,肯尼迪抢先将真相埋入深渊。她的偏执让她的一切都回到了原点,但她至少完成了救
赎,对的起正义。
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这种偏执,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也只有彼此轻言“I see”的默契,才能缔造真实的传奇。
回到地球表面
一向觉得悬疑作品的书评很把握,尽管大多数小说都由或多或少的“未知”来支撑,但悬疑作品的“谜”显然是主体,一旦提前泄露,阅读的乐趣也会
大大折扣。所以评论更多应扮演的是“抛砖”的角色,只希望为更多的人引出适合他们的“美玉”。(说句题外话,本书的宣传工作有些平淡,但豆瓣上包括其他的
一些宣传文字上大段的情节介绍,似乎过于直白了。)
本作归根结底是一个离奇的故事,它颠覆了传统的史观和宗教观。但当这场冒险告一段落时,我们发现,它还是在讲地球表面那些事——关于爱情、救赎、不离不弃。只不过,一件合身且华丽的外套,使这个骗局引人入胜。
只是,结局或许没有这么简单
当然,如果你已经打算踏入这个“骗局”,那么祝您,狩猎愉快。
---待续---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