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取中...
日志搜索
用户登录
读取中...
用户公告
读取中...
时间记忆
读取中...
最新日志
读取中...
最新回复
读取中...
最新留言
读取中...
加入群组
读取中...
我的好友
读取中...
我的照片
吹毛求疵大会——《十二怒汉》观后感  

这是一部表现美国陪审员制度的黑白片,也是一部“清谈类”的推理电影。一间房,一台饮水机,一架风扇,一座衣柜,一张桌子,十二个来自不同阶层的男人。

 

影片的一开始,在“铁证如山”的证据面前只有8号陪审员坚持被告人是无罪的(我知道好戏要开场了)。之后8号陪审员分别从物证和人证出发,通过观点重组,细节推断,现场重建以及敏锐的洞察力一举推翻证人的谎言,证明耳听为虚,眼见也不为实的“推理”规条。

 

“清谈类”的推理小说和电影,成败的关键在于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推理的过程上。片子看到一半的时候,想起前段时间看的《七个证人》,从推理小说的角度看,《十二怒汉》中的“侦探”用到了大部分的破案方法,但在推理的厚重感上还有所不足,这种“厚重感”体现在线索间关联度上,逻辑性是比线索多寡更重要的推理要素(这也是我觉得《荷兰鞋》与《法国粉末》旗鼓相当的原因)。

 

影片叙述张弛有度,恰到好处的在每一轮的推理后安排“中场休息”时间,让观众有时间和精力回味故事之外导演要表达的东西。除了正义,司法制度,民主制度,“疑罪从无”外,感触最深的就是我们从小接受的“少数服从多数”的处事准则。虽然片名叫做《十二怒汉》,但十二名陪审员中的大多数却还是理性的绅士,他们坚持着不同的观点,却也一直捍卫着对立者说话的权利,片中的有一位陪审员说的好,大意是:“我不是哪一方,我只站在事实这一方。”抱团并不代表着掌握了事实,真相才是唯一可以横亘在对立方中间的高山,而我们要的是有登上这座高山的勇气和毅力。

 

该片拍摄于1957年,里面的很多演员现在也已作古,但我还是怀念他们身上的汗水味,就像在怀念所有心无旁骛的推理故事一样;我想念那夏夜哗啦啦的雷雨声,就像在想念所有“名侦探”身上的“光辉”一样。……

 

PS:影片的画面进行了数字化的处理,非常的清晰,比去年看《电话谋杀案》舒服多了。(《柯南》的画面质量也是一年胜过一年,可故事情节却是一年不如一年啊!)

发表评论:
读取中...
Powered by 推理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