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取中...
日志搜索
用户登录
读取中...
用户公告
读取中...
时间记忆
读取中...
最新日志
读取中...
最新回复
读取中...
最新留言
读取中...
加入群组
读取中...
我的好友
读取中...
我的照片
![奇幻人生 Stranger Than Fiction 奇幻人生 Stranger Than Fiction](http://t.douban.com/mpic/s2156697.jpg)
官方网站: www.sonypictures.com/movies/strangerthanfiction
编剧: Zach Helm
影名: Stranger Than Fiction
导演: Marc Forster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06-09-09
语言: 英文
imdb编号: tt0420223
简体中文名: 奇幻人生
主演: Will Ferrell, Emma Thompson, Dustin Hoffman, Maggie Gyllenhaal, Queen Latifah
又名: 奇幻人生, 笔下求生, 離奇過小說, 口白人生
悲剧的一般意义是创造鲜活的生命,然后再去撰写他们的死亡。
如果一管笔、一台打字机或者一种叫WORD的软件能够通神入魂,如果上帝长着作家的面容——你我虽不察觉,却一直被叙述;一则完整的先知的故 事是对强硬决定论的有力成全:这样的世界该有多美好该会多可怕……无知即幸福。不知道必然发生之事,不知道近在眼前的必死,这是怎样程度的一种“无知”? 就像是人总是怀抱侥幸心理,认为未来永无止境,凡事皆可明日完成,对上帝和必由的严格存在持怀疑态度,让时间如醇酒一般麻醉自己——否认死亡的确定性乃是 一项人权,它让蚁民可以容忍周而复始的无聊,储藏压根不存在的希望:对于电影而言这是件简单的事,对我却是道复杂的难题。因为我写小说,修建一些这一那一 时空的细节,掌控角色的生死:Karen Eiffel在小说里杀死了8个人,即将杀死Harold,第9个。对于可从打字机内一行行蹦跃而出的阅读之鲜活,即使是——对于一位目前正执著于从实景 想象中发掘具象灵感的女作家而言——即使如此了,她创造的也仅限于鲜活的符号。一位新小说家怎么能够去轻易相信宏大叙事呢,此种相信(或者信仰)是万不可 乱用的:因此一个活生生的Harold可以使Karen接近于发疯,或许手表先生的救赎能够用温情拆毁悲剧,让故事的连贯性更加好。甚至换句话说,其实最 后倘若不提手表先生,而让Harold如约死亡——不论是一点不懂叙事学的Harold,还是Jules Hilbert教授:他们都在编剧为了追求剧场相变的理想化心境中产生了批评错觉——这就是一部庸俗的悲剧,并非能从一些带着好看细节的段落中被提升为杰 作;即使这两位的演出再精湛些,再去提及卡尔维诺或者浮士德也好,他们的基础审美实际是产生了偏差的,为了浮于表面的完整而造成的残缺和刻意在我是减去一 星的一半原因,另一半在于后半及收尾的氛围不够丰满,故事整体在八九成漂亮的位置停住了,无法做到十足:这也是很遗憾的、本片无法成为一部真正经典的原 因。
换个角度来思考,假设本片实际是根据Karen在修改之后,确定Harold已知故事流程的情况下再造的一次完整叙事:如果这样,那么它就趋 于一种隐晦之中,又失掉一气呵成的大气。这个两难目前如何解决,我缺乏好的假设。不过我经常想着被我用文字杀死的数十人——其中一大半是符号,以及被仁慈 地作为叙述中的叙述的“断面死者”。没有前因后果就不完整;但是,如果是具有极端完整性的拼贴艺术又如何?——目前的《骸望浮世》就在做如此的尝试(数十 万符号化的死者和一具完整的马赛克尸体,或者其它么……我中意这诡谲的想法)。
创作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抽烟淋雨的Jules坚持的是一种极端贴近的专注,不在乎生死和勉强少许用到的世故是一种独有的作家式偏执:我相信 有这样的一类人,不过我倒是更享受孤独。因为这世上有太多如曾经的Harold那样、如死去般活着的人;也有太多如一贯的Ana那样,爱用灵魂跳波西米亚 民风热舞的人;还有太多自以为是的疯子和一无所知的傻子。我了解博尔赫斯的永生的荷马之恐惧和悲哀,为此一杯希腊的醇酒还不够。因为我作为另一些时空的创 造者,在这一处时空不享有蔑视时间流逝的特权,故而心境上成为讲求效率的斤斤计较的家伙,这点上只有写作的人才感同身受——我们希望从圆圈里跳出来,不过 所见犹豫总是不灭。
乱语胡言,姑且如此。
- 上一篇:趋于无穷或永恒般漫长之文字细节的琐碎
- 下一篇:Dr.貓柳田之科學的青春分卷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