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火自解、兴云吐雾、断舌割头、变豆为人、灵草神鸟、披衣穿火、隔物透视、画睛破壁、点石成金,是为中国古代的异域奇人为求中原王朝封赏所表演的“幻术”和本土术士在炼丹时无意中得到的神神道道“附产品”。而邻国日本,则有行骗的御行、操纵玩偶的傀儡师、擅长鸟寄的模仿者组成的“三人组”招摇过市,深入阴阳师法力未及的穷乡僻壤为怪异事件找出隐藏在幕后的扭曲人力。所以,当空手出牌、四币集合、礼帽藏兔等西洋“魔术”汹汹来袭时,我们内心自然就顺利接受了。不管是幻术、法术、奇术、异术、骗术、魔术,本质上都几无差别,都曾利用某些道具、手法、心理暗示来进行欺骗误导,产生特殊的幻影,因此隔离了表演者和观众以及眼见与事实之间的差别,属于一种不公平的戏法。对此有人乐于被骗,充分享受那离奇一幕带给自己的莫大冲击,也有人对揭秘情有独钟,更喜欢找出真相后的满足感,但魔术的解密总是非理性的,因为答案往往不止一个。同样地,拿魔术的手法抑或原理来解释某些论理和极富逻辑的事件,就显得过于感性而肤浅了。 《死亡飞出大礼帽》就是克莱顿·劳森怀里的一只“兔子”。身为职业魔术师的他并不甘心将眼花缭乱的表演仅仅放在万人空巷的剧场舞台上,而是小心翼翼地伸出触手,来到了本该属于闭门造车的作家所独有立足的领域,我们因此就幸何如之般捧回魔术和侦探小说混杂出来的奇妙结晶。不必惊讶,侦探小说当然是理性的,但杀人手法可以是魔术这样的“不可能”,所以我们看到“除非是隐形人,否则不会有谁能在密闭房间杀死一个人后轻易穿墙而过”、“嫌疑人如何躲避警探追踪,蒸发于一辆封闭的出租车”,和“众人几乎都有不在场证明,嫌疑人怎么死于与前类似的密室而屋外雪地毫无痕迹”的种种红鲱鱼。一群魔术师将可能变为不可能,一个马里尼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有了魔术的帮助,不可能犯罪看起来不再遥不可及,它起码为真相提供了一种可行性(所以才有了马里尼对卡尔“密室讲义”的衍伸),虽然显得不太公平。 不可能的诡计是谜面,它因魔术的神奇性而变得宏大,而相应的解答,也应该绚丽摄人。对于这一点,劳森的小说家身份略逊于魔术师,少了些足以让观众尖叫的轰动——果真是作者通过马里尼之口夸夸其谈出来却又不屑为之的物理手法,果真是破绽很大、甚至幼稚的互换伎俩,主观性过强的催眠,魔术师汽车蒸发某种程度上也是不值一哂,致敬《三口棺材》不仅仅是在名句引用上、连核心诡计都部分相似。当然,瑕不掩瑜,劳森通过小说人物哈特总结的历史各阶段侦探小说名篇、名侦探、trick等相当详尽,虽有泄底嫌疑,却也不失为一篇很好的导论。但在小说的其他方面,劳森则努力做到了尽善尽美。在全为欧美系的世界十大密室推理小说里,本书的文笔和可读性都是数一数二的,更兼结构紧凑,人物形象生动(马里尼不是外表上的个性人物,但平凡也能算深刻的一种),风格爽利,繁简相当,可一气读完。但说到底,最终决定本作进入榜单的,魔术元素绝对占了最重要的那一部分。对读者而言,哥特式恐怖也好,魔术式神奇也罢,都是开创性的成功。 魔术总是能被拆穿的,一部以魔术构建起来的侦探小说当然也不可能是天衣无缝。但既然我们能忍受变魔术被骗,为什么就要对发表至今七十余年的古典侦探小说作品过多指责呢?或许在那个时代,劳森给读者们带来的,正是他作为魔术师给观众们带来的目眩神离。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相关文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