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推理之门 > 侦探推理 > 欧美名家
小卢原创:《小卢全面探讨(中):奎因“国名系列”》(请勿转载,谢谢!)
 作者:q619663903  人气: 3328  发表于: 14年02月23日18点16分
    将此文分享到: 更多
《小卢全面探讨(中):奎因“国名系列”》

本文作者:小卢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531461012
QQ2563998259或619663903
微信号:I-AM-LCR

在上一篇文章中,小卢我从自己独有的角度出发,向大家分析了埃勒里•奎因的“国名系列”每部作品各自的特点,能让各位在阅读后颇有体会,小卢确实欣慰。
在这一篇文章中,我将继续完成对奎因“国名系列”的研究与评论。不同的是,上一篇文章是完全不涉及谜底的,对读者们完全没有要求;而这一篇文章则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小说的真相、逻辑推理与诡计的设置方面。
因此,若未曾阅读过相关作品的朋友们,请慎重选择是否有打算阅读在下的这篇拙作,因为本文会将一切真相赤果果地呈现在你的面前。

虽然(上)(中)(下)三篇文章很长,但仍然希望各位读者耐下心来阅读一番。对此,小卢我将不胜感激。
本篇文章为(中)……

以下一切评论皆为小卢个人的观点,若各位前辈们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提出,小卢将不胜感激!

(另: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废话就不多说了……

{涉及谜底的评论}


一:《罗马帽子之谜》
在我看来,推理小说世界中的“公平”与“客观”并不是同一件事。我相信大多推理迷都相当熟悉这两个词的含义。
我可以原谅不公平的推理小说,但不能原谅没有做到相对客观的推理小说。
所谓相对客观,对读者来说,最有力的线索毫无疑问便是物证。从心理角度进行的推理即使到最后能令人信服,也是无法绝对严谨的,且心理分析大多来源于作者的主观思路,即使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也违反了作品对所有读者的公平性……
总的来说,一部“最”客观的推理小说,其基础一定是:设置的所有线索一定是具体的事物。

《罗马帽子之谜》便是一部“教科书”。从处女作开始,奎因就已经将用于推理的所有线索设置为具体的、真实存在的物品。
“帽子”是整部小说最大的悬念,也是唯一的核心。
本部小说的推理对读者来说也是绝对客观的,因为它没有关于心理的思考,因此便不存在主观上的分歧。
奎因首先对帽子的消失提出各种可能性,之后便利用现实发生过的事情作为线索,推理出“拿走帽子的就是凶手”、“是谁拿走了帽子”。
“消失”与“存在”之间的逻辑,经由埃勒里对在剧院里发生的一番事情的推理,确定了真凶。我们可以看出,埃勒里推理的一切线索的来源,皆来自于已发生过的、真实存在的事情。因此,《罗马帽子之谜》不但对读者来说是绝对公平,也是绝对客观的。因为事实就呈现于你的面前,对于客观发生过的事实,无法用个人的主观思想去改变。因此,我们在这部作品便没有看到一丝让人产生质疑的推理,也没有一丝让人感到疑惑的分析,更没有埃勒里从主观角度出发的思考。
《罗马帽子之谜》将对帽子的推理发挥到了极致。穷举法与演绎法的配合实在让人拍手叫绝。多条三段论清晰无比……一个已确定的结论不需要用多余的线索去证明,种种与真相相违背的可能性皆被推翻……
能对一顶消失的帽子作出一番如此令人爽快的、严谨的、公平客观的大段演绎推理,实在是奎因应该引以为豪之处。虽然单个悬念也许会让某些读者感到枯燥,但毫无疑问:《罗马帽子之谜》是一部真正的推理小说!
凶手的行动也是设置得十分细致,可行性极高。凶手考虑到整个行动各个有风险的方面,而奎因在最后的代入思考则十分清晰,叙述凶手行动过程十分完整,让读者面前呈现一幅凶手行凶的画面……
从意外性来说,《罗马帽子之谜》也是很不错的;读者们也很容易成功挑战奎因。


二:《法国粉末之谜》
相比《罗马帽子之谜》,《法国粉末之谜》虽然在排除嫌疑人方面进行的逻辑推理算得上神作的水平,但其中小卢我却对确定真凶的逻辑方面存在严重的意见。
首先是有关于指纹粉的设置。
埃勒里根据“凶手懂得使用指纹粉”推出凶手是一个“超级罪犯”,然而“超级罪犯”并不能锁定任何一个人。埃勒里认为只有曾经当过警察的人才会使用指纹粉——这一点是完全错误的。它只能用作一个参考,却不能作为推理的一环。掉书袋的埃勒里在此犯了小卢曾经说的“以主观心理分析为推理线索”错误。
埃勒里利用指纹粉排除了某几个嫌疑人,同时也用指纹粉确定了罪犯。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探索,对这段的推理是否可以说成:“只要有指纹粉的存在,其他的线索则可有可无”?!
埃勒里以指纹粉为核心,同时也以它为唯一的标准确定真凶。那小卢我就在想:“如果埃勒里一开始就指出指纹粉的存在,那么是否不用通过其它线索排除其他嫌疑人便能直接指认真凶呢”?
毫无疑问,这个错误是非常严重的。无论它放在哪一部小说,都是绝对致命的打击!

接下来说一下小卢发现的第二个漏洞。
埃勒里从鞋子摆放的不同判断凶手为男性——我认为这是错误的。
文中韦弗将鞋子的头朝下,而女管家则将鞋头朝上,在此之前的鞋子的鞋头是朝下的。
如果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男人的放鞋行为都与韦弗所做的一样,而所有女人的放鞋行为都与管家一样,那么埃勒里得出凶手为男性的结论便是正确的。
然而,却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以上的结论!
埃勒里在这里犯了一个“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但仍然无伤大雅,因为就算没有关于鞋子的推理,没有确定凶手为男性,也可以凭借其他线索推出凶手(某条线索证明凶手与商店有密切关系且尸体发现时必须在场,而符合以上两点的都是男性)。
这段推理算是画蛇添足了,但幸亏并不影响大局。

还有第三个漏洞。
埃勒里最后并没有解释尸体上的玛丽昂的围巾(其实这个算不上漏洞了啦~)。
实际上,这个有没有也无所谓了,毕竟它不是线索,但我们可以将它当作“红鲱鱼”。

以上便是我在阅读时发现的三个漏洞,接下来我将细致地分析一下推理的亮点,并且说一下为何我认为《法国粉末之谜》是《希腊棺材之谜》问世之前的神作。

即使有了以上所说的三个漏洞,即使其中一个漏洞是致命的,我仍然认为这部小说是现在仍然极难超越的推理作品。
《法国粉末之谜》的命案仅仅只有一件,而在文章中期出现了一个“分叉点”,它就是伯伦斯吸毒的事实。
小卢我之前说过,一部长篇小说若只有一起案件,那么它便很难成为一部极致的传世经典。
而《法国粉末之谜》仅仅只有一起命案,外加一件看似有关又无关的小事情。
但它们却撑起了整篇小说。
在《法粉》中,除了玛丽昂的围巾外,并不存在其它红鲱鱼(严格来说,围巾的存在不能算是红鲱鱼),而且本部小说根本没有毫无作用的片段(埃勒里的废话除外),最重要的是,小说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存在不可缺少的破案线索!
阅读埃勒里•奎因的小说时,你就会发现:在那些平淡无奇且无聊的直白叙述中,隐藏着不可或缺的线索。当你每一次想跳过它们时,你就注定无法在“挑战读者”环节中成功。最后,你才会明白自己不该跳过任何一句话、一个字!
《法粉》并不像《美国枪之谜》里的线索那么隐蔽,甚至太过明显。比如:从鞋头朝向的部分,可以看出奎因是特别细致地指出这个区别,并且其它线索的存在全都被放大了。也就是说,奎因根本就没有打算将线索隐瞒在只字之间。
即使线索你都知道了,甚至奎因在小说的前半段也给出了一大段毫无漏洞的逻辑推理,为你搭好了半座桥,是否大多数人都能推理出真相?

《法粉》线索多得让人喘不过气,但我惊讶的并不在于奎因能设置如此多的线索,我惊讶的是奎因能够运用最简单却最也最复杂的逻辑推理将一切疑点都作出完美的解释。
现代人,甚至是黄金时期的作家,也没有多少个能够如此明目张胆地提供如此多的真实线索。这些线索有一些是同时指向同一个结论,但大多数都是指向不同的方向,而这些方向彼此看似相差甚远却有一条相连的平直道路。
《法粉》的线索很多,却并不多余。
有一些结论需要多条线索同时证明,但并没有一条线索是重复论证一个已确定的结论。
从这点看出,奎因对于线索的设置是多么严谨!
试问世上有多少作家能与此相提并论?

奎因作品的推理确实没有必要再作点评,因为实在太完美了,太精彩了,太神了。
然而《法粉》其中一个特点仍然让小卢佩服。
埃勒里凭借最纯正的逻辑推理将伯伦斯吸毒的事实与命案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伯伦斯吸毒的事实对于破解真相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许多作家在自己创作的小说中并不能将多起案件运用推理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无法证明这些案件彼此存在联系。另有一些作家,在创作小说中虽然能够运用推理将多起案件联系起来,但在破解真相时却并不需要运用从其他案件里得到的线索。也就是说,这些作品的副案件大多起着解释动机的作用,却没有作为线索的作用。
职业推理作家很少会犯前一点,但难以避免后一点。

奎因为何成功?
奎因在《法粉》当中不但设置了诸多线索,不但用推理将两件看似无关的事情联系起来,还利用了从“伯伦斯吸毒与凶案有关”这个结论所带有的线索进行推理破解谜团!如果伯伦斯吸毒的事实没有被发现,真相根本不可能被知道!副案件在此并不起着解释动机的作用,而是作为推理的线索!而这个线索的得出也是需要通过一大段的逻辑推理!
这就是奎因成功的其中一点!

《法粉》的推理还有一个特点。
埃勒里还是运用了最纯正的逻辑推理,将凶手在案发时所作的一切做出毫无漏洞的解释,而凶手的行为也为破案提供了线索。
我还是这么说吧:在这世界上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作家并不多。

平庸作品对于解释凶手行为的做法大多是:凶手自述、主角猜测。
经典的做法大多是:在案件破获前推理出凶手行为、在案件破获后将凶手代入重现案发现场(这个大多用于密室题材)。
神作的做法是:运用毫无漏洞的推理得出凶手在案发时的一举一动,并以凶手的做法为线索,推理出下一个结论。

《法粉》里有一段的推理大概是这样的:凶手需要伯伦斯的钥匙——凶手没有钥匙——门会自动上锁——凶手出去时无法阻止门自动上锁——凶手是独自作案——排除了除得出的凶手外还存在犯人。
这一段通过凶手的行为分析出凶手无法阻止门的上锁,而凶手又必须回到卧室……
实际上,关于凶手为单独作案这个结论的得出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它需要有许多个前提,而这些前提又需要有许多前提……只要你随着埃勒里的脚步,就会明白这里面的复杂。
毫无疑问,《法国粉末之谜》是神作!
我真的极度敬佩奎因对于推理的自信,还有那份认为读者无法胜利的自信。虽然,这一次的真相并不意外,但这推理无论看多少遍都是如此新鲜。
说实话,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非常辛苦。因为我必须注意每个细节,必须跟随着奎因的脚步。这种辛苦的感觉是让自己很享受的,而不会像在阅读《黑死馆杀人事件》那种“无聊”(个人认为)小说时的感受。
当我读到九十页的时候,我就已经知道这又是一部神作了。
说实话,我感觉仅仅是埃勒里在前半部分为我们作出的关于“案发现场不在橱窗”的分析就已经完爆了许多作家。当然,这一点并不意外,甚至整部小说也不能给人意外的感觉,但推理的精彩是无可否认的。


三:《荷兰鞋之谜》
本部作品的推理依然是绝对严谨且公平的奎因式演绎推理,同是上等之作,但本部作品从线索的设置方面上来说,还存在一点小瑕疵……
对这部作品,小卢并没有深刻的印象。因为,《荷兰鞋之谜》实在太平凡了,无论从案件、嫌疑人还是推理方面来说,都没有一点比“国名系列”其他作品有过人之处(请注意:我是用“国名系列”的其他作品做比较)。
如果要说本部作品值得一提的地方,就是“鞋带”与“鞋垫”的推理。从线索的设置方面来说,这部作品的线索确实是十分特别。以“鞋带与鞋垫这种几乎被人忽视、细小的、看起来与案件不存在直接关系的事物作为案件核心的推理”的做法,在古典推理小说历史上确实少见(抑或是小卢我见识浅薄)。
同时,也由于这种细小事物的罕见与其特别之处,导致了在穷举推理方面存在一些小卢个人认为的小瑕疵……
《荷兰鞋之谜》中关于“鞋垫为何被塞到尽头”的推理的线索来源于常人的行为习惯,而这种习惯是我们常常忽略的一方面。埃勒里利用“鞋垫被塞到了尽头”这一个事实,提出了种种有关于心理方面的可能性,最终凭借对常人心理的分析,排除掉其余的可能性,得出“凶手的脚比鞋子原主人的脚要小”这一结论。
虽然对于鞋垫的推理主要依靠心理分析,但“不会有人穿鞋时将鞋垫塞到尽头”这一行为是常理,且“凶手脚小”这一结论也符合反证推理。所以在这一方面上,也是对读者很公平、很客观的。
小卢个人认为的小瑕疵则存在于埃勒里的排除法上……
埃勒里依靠常人的行为习惯作出种种客观的可能性,但在排除与真相相违背的可能性时却未能考虑到这种即将被自己排除的可能性是否仍存在犯人主观上的理由。
说得简单一点吧……“常人不会在穿鞋时将鞋垫塞到尽头”这确实是常人的做法。但如果凶手有足够合理的理由需要将鞋垫塞到尽头呢?埃勒里在推理上,利用常人的行为习惯去确定凶手的行为习惯,无法用物证肯定或否定自己的主观想法,也无法做到绝对客观。
“用常人的行为习惯去确定凶手的行为习惯”这点是任何依靠心理分析得出结论的推理小说都存在的问题。虽然,从客观性方面来说,我们无法对此作任何挑剔;但《荷兰鞋之谜》是奎因的作品,是“公平至上”、“逻辑至上”的作品,小卢我自己无法忽视这一点。
由于埃勒里在认识程度上有限,所以他是无法了解到凶手的意图。因此,仅仅一句“不可能”便排除掉某种可能性,这种做法在我看来实在草率且不严谨。
所以,小卢我认为,一切以物证做基础的推理才不容易被挑剔。



以上便是小卢我对《罗马帽子之谜》《法国粉末之谜》《荷兰鞋之谜》中推理部分的评论……
因时间问题,小卢今天没有办法完成对“国名系列”剩下作品中推理的评论,所以便暂时先发表这些。拙劣文笔,请各位多多见谅。
若各位前辈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立刻提出,小卢我将不胜感激!

希望大家能从这篇文章中有所收获。
再次感谢各位的认真阅读。

对剩余六部“国名系列”逻辑推理部分、诡计设置的细致评论与对“国名系列”的个人总结将发表在下一篇文章《小卢全面探讨(下):奎因“国名系列”》当中!

在完成对奎因“国名系列”的所有评论后,小卢还会对其“悲剧系列”、“莱特镇系列”、“第二时期作品”作一番自己的见解,同时还打算以长文章来发表自己对有栖川有栖的“江神二郎系列”所有作品的看法,请各位期待!
同时,也希望各位多多支持小卢原创的推理题、推理小说与评论文章。

不断成长中……

若要转载本文,请各位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本文作者:小卢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531461012
QQ2563998259或619663903
微信号:I-AM-LCR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这是毫无疑问的。 所以,任何人都没有资格看不起任何人,更没有理由自卑与嫉妒,也没有必要与别人做比较,因为这种做法是完全荒谬的,是绝对不合理的。
  • 上一篇文章:小卢原创:《小卢全面探讨(上):奎因“国名系列”》(请勿转载,谢谢!)

  • 下一篇文章:《九因谋杀成十》:H·M的大西洋之旅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文章:
  • 癫癫』于2014-2-23 19:58:00发表评论:
  • 大赞!
    对于国名系列,目前看的不多,也就不多说。
    但是对于楼主“钻研”的态度,希望楼主能一直保持下去。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完整版本
  • 不俗不丽的浪漫牛津——Sayers的…[3180]

  • 春日鼠书评——《画中疑云》:不…[3095]

  • 福尔摩斯小说注解本[10504]

  • 【书评】《诙谐的“背运”窃贼》…[3821]

  • popodian书评52之《八百万种死法…[2577]

  • popodian书评12《被书谋杀》(作…[3372]

  • 铁伊全集作品简介[2792]

  • 《时间的女儿》第六章[2629]

  • 埃勒里•奎因:作家与侦探[3798]

  • 閱讀范達因小說的方法及其順序(…[2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