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东乡评书系列2(黑桃A,馆系列,莫扎特)  

  东乡评书之《黑桃A的血咒》

    《黑桃A的血咒》[日]鲇川哲也
    故事梗概:藤泽堪太郎是东京出名的证券商人,从亿万富翁到沦落街头,最后自杀于自己心爱的名宅“紫丁香庄”。此后,日本艺术大学买下了紫丁香庄,当作休闲度假中心,开放给学生们在假期使用,大学的学生们喜欢称这里为“丁香庄”,而平常居住在丁香庄的只有管理员田园万平夫妇,他们负责照料庄园和照顾前来度假的大学生。
    假期中,七名就读于日本艺术大学的音乐学院和美术学院的大学生来到了丁香庄,平素就相互不甚和睦的音乐学院学生和美术学院学生,向来以贬低对方而乐,这七名学生也是一样,其中有音乐学院的希望之星牧数人,也有实力派画家日高铁子,还有先就读美术学院而后改读音乐学院的行武,性格内向但是性格容易激动的安孙子宏、家庭富裕的胖美人尼黎利斯、体弱的松平纱稆女、多愁善感内心脆弱的橘秋夫,七个人带着各自不同愿望来到了山庄,原本是安静和谐的假期,却从一开始就变味了。
    个性十足的艺术大学生们,每每以相互嘲弄对方为乐趣,一直没有消停过,在到达丁香庄的头一天就吵闹的不可开交,不过到了晚上大家似乎又非常友好,而橘秋夫和牧数人还向大家宣布了和松平、尼黎利斯订婚的消息,一切似乎显得正常,度假就在这样气氛下进行着,一件奇怪的小事发生了,有人偷走了尼黎利斯带来的扑克牌中的黑桃花色的13张扑克牌和她的白色风衣,更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丁香庄附近的烧炭农夫须田被发现摔死在丁香庄附近的悬崖下,而其竟然身穿尼黎利斯的白色风衣,并且尸体边有一张扑克牌--黑桃A!
    这一切有什么关系吗?还是只是意外的巧合?虽然行武断言这会是一桩连续杀人血案,不过最初警方还无法判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事情恐怕比想象中的还要严重,还要不可思议!
    松平在众目睽睽之下被自己泡的咖啡所毒杀,在完全一样的咖啡杯,各人各自取用的情况下,这一切发生了,在众人慌乱寻找其未婚夫橘的同时,有人发现了消失的扑克牌黑桃2......当众人和警方好不容易找到外出钓鱼的橘时,除了一具冰冷的尸体,还有一张扑克牌黑桃3......
    难道这真是被诅咒了的扑克牌,还是被诅咒了的山庄,还是别的什么?难道真的要连续出现13张消失的扑克牌吗?
    不可思议的谜团,不到最后不知道结果!

    鲇川哲也对于国内推理小说爱好者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说熟悉,是因为鼎鼎大名的“鲇川哲也和13个谜”,说陌生,是因为国内出版的鲇川哲也作品实在是凤毛麟角,而作为鲇川哲也先生的经典作品《黑桃A的血咒》(日文原名:丁香庄杀人事件)更是受到众多朋友的喜爱和推荐,当然,能阅读一部优秀的推理小说,这的确值得东乡欢呼雀跃。

    一、关于小说核心诡计
    讨论一本推理小说,读者们肯定最为关心其中的诡计,对于一部推理小说而言,优秀的诡计绝对是一本优秀的推理小说的必备条件,而作为推理小说迷最喜闻乐见的元素以:密室杀人、暴风雨山庄+歌谣连续杀人为主。不过在鲇川哲也先生的《黑桃A的血咒》中,东乡看到的是另外一种风格。从理论上来说《黑桃A的血咒》中的丁香山庄还不算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暴风雨山庄”;一般来说,在推理小说中,设定暴风雨山庄模式是为了完全封闭小说环境和外部现实环境,让我们读者完全不需要考虑其他的外部元素,即:凶手一定在暴风雨山庄内,并且,侦探和凶手完全无法和外界联系,在这样的环境下,读者和侦探完全要依靠现有的线索来判断一切,因此,这种模式被推理小说爱好者所喜欢。
    但是,在鲇川哲也先生的《黑桃A的血咒》中,东乡看到的是一个开放的山庄,庄内人物和外界是相互联系的,有朋友看到这里会问:这样还有什么意思!从原先的理念中,我们或许会认为这样的环境设定会造成“凶手从外部进入”的想法,从而降低了小说诡异的程度,不过对于鲇川哲也先生的《黑桃A的血咒》来说,这是不存在的,在阅读过程中,鲇川哲也先生通过精妙的设定,让东乡的目光牢牢的限于山庄之内,相信朋友也会有同样的感觉,虽然是开放的山庄,但是,凶手一定在其中,绝对不会是外来的,这种感觉自始至终从没有减弱过。
    鲇川哲也先生的《黑桃A的血咒》中谋杀次数很多,其中最为优秀和出彩的,还要算是毒杀和橘之死两幕,其余的谋杀在了解谋杀动机之后相对来说容易想象而已,这个容后再说,先说毒杀,自己亲自炮制的东西,一模一样的杯子,各个人物自由取用的条件下完成定向毒杀,其难度之高,让人咋舌!对于推理小说中的毒杀,东乡能想到的类似模式的小说不少,一如土屋隆夫的《天狗面具》,一如程小青先生《霍桑探案》(为了不泄露迷底,这里不能说明是那一个案件)完全是惊人的模式相似,但是手法却千差万别,鲇川哲也先生使用了绝对夸张的手法来演绎这一切,谈论这个手法,也许会有不少朋友有异议,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似乎夸张了一些,不能再多谈这个,就此打住。
    对于橘之死来说,这其中的手法就更为精妙,这个诡计中,不但涉及到不在现场证明,还牵涉到一个我们生活的常识,将二者巧妙结合在一起,效果惊人!谈到这里,几乎无法继续讨论下去,稍微一个不注意,即将泄露诡计迷底,实在是难受,想称赞,却又不能明说,这就是痛苦,不过,这个常识基本是推理小说中比较常用的元素,频频出现于名家的推理小说中,一如埃勒理·奎恩《希腊棺材之谜》,一如横沟正史《化妆舞会》......

    二、谋杀动机更是绝妙的迷题
    恐怕没有什么推理小说能像鲇川哲也先生的《黑桃A的血咒》中所包含了如此众多的元素吧,从扑克牌开始到扑克牌结束,整个小说始终处于一种谜团中,到底为了什么,凶手的动机到底为了什么,这个问题在阅读中,一遍又一遍的出现在东乡脑海,为什么凶手一定要杀害某一个特定的人群呢?凶手的谋杀动机到底是什么呢?如果能完整准确地读懂某些特定含义,理解了谋杀的动机,那么凶手就能顺利浮出水面吗?如果是一般的推理小说,那么这是可以的,不过在《黑桃A的血咒》中,恐怕还不行呀!《黑桃A的血咒》事件中的动机完全有别于常规推理小说中的动机,换句话说,我们读者对于凶手谋杀动机的理解和小说中想要表达的意境恐怕千差万别,作为读者,东乡挖空心思的想象任何一个可能的动机,不过这个努力是徒劳的,回过头想想,恐怕从小说的一开始,东乡就完全陷入一个误区,彻底的误区。
    毋庸置疑的,如果不阅读到小说的最后一刻,是无法知道事件真相的,正如很多朋友说,《黑桃A的血咒》是向阿婆的《无人生还》致敬,不过东乡却觉得二者差别很大,应该完全不是一个类型,反而绫辻行人《童谣的死亡预言》到象是在对《黑桃A的血咒》致敬,二者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完全有异曲同工之处。虽然说这样的安排的确有着“原来如此”的感觉,不过,看惯新本格的朋友恐怕要按照“新本格七守则”给《黑桃A的血咒》来挑毛病了吧。

    三、简单说说连续杀人类型
    在《黑桃A的血咒》中,连续杀人是小说的最大看点,仔细想想,《黑桃A的血咒》中的连续杀人恐怕和以往小说中的连续杀人有点区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常见的“连续杀人”模式有着一些相关的类型,这里东乡稍作整理,不敢妄称“连续杀人讲义”。

    1、主动型连续杀人:谋杀伊始就设定所有被害人,按照顺序、或不按照顺序将所有被选定的人物逐一杀害。
     a、童谣杀人:按照某一特定的顺序,模仿相应的场景,营造系列气氛
     b、相同特征杀人:按照某一特征,逐一杀害具备特定特征的人
     c、复仇连续杀人:当仇人为一个特定的人群时
     d、预兆连续杀人:利用特殊对应物品数量和被害人数量对等进行杀人,往往是某一物品依次减少,被害人依次增加

    2、被动型连续杀人:谋杀伊始设定某一人物,在谋杀实施中,为了保证凶手身份,从而被迫杀害相关的人
     a、谋杀诡计被识破:凶手的谋杀诡计在某一时刻被非预定谋杀目标所识破,从而在系列谋杀中被迫灭口
     b、预防谋杀诡计被识破:凶手对于某一个非预定谋杀目标有所顾忌,为了能实施系列连续谋杀而先动手

    3、掩饰型连续杀人
     a、谋杀预告:凶手将某一特定谋杀目标安插在相同性质的多次谋杀之中
     b、谋杀预演:凶手对需要进行的谋杀技法进行一次甚至多次的预演,从而形成相同手法的连续谋杀

    4、其他连续杀人
     a、二次模仿:连续谋杀中包含二个、或二个以上凶手的连续谋杀,而后者往往模仿前者的手法进行谋杀
     b、无固定目标连续杀人:利用某一特定的手法进行谋杀,但是无固定被害人,随机进行

    四、关于小说中的侦探
    这里不能不提起《黑桃A的血咒》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侦探贸易商人星影龙三,虽然作为小说的侦探,其篇幅很短,甚至在某一个特定的角度看来,其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配角,从其登场的篇幅来看,的确是很难给出人物任何准确地评价,这和一般意义上的推理小说侦探有些区别,通常来说,侦探登场总是在比较早的时刻,并且一直在读者的视线中,但是,星影龙三在《黑桃A的血咒》中完全是隐形的,从登场到谢幕,真个过程非常短,正是因为这个过程短小,才体现出最后其推理秀的精彩,往往是读者还在一团雾水之中的时候,突然出现一个聪明绝顶的人物,在第一时刻就将凶手指证出来,这样会让我们读者更加佩服侦探吧。
    也许,从翻开小说的那一刻起,众人就已经先入为主的陷入凶手的迷魂阵中,而半路杀出来的外来人却能客观判断事件的性质,在推理小说以外,又何尝不是如此......


 东乡评书之绫辻行人《馆系列》

    《十角馆杀人预告》、《水车馆幻影》、《迷宫馆的诱惑》、《偶人馆之谜》、《钟表馆幽灵》、《黑猫馆手记》[日]绫辻行人
    故事梗概:才华横溢的天才建筑设计师中村青司,一生中设计了很多独特的建筑,其美轮美奂的形态,让拥有者无不感到惊叹,然而,就在中村自己孤居的小岛蓝屋中,发现了惨不忍睹的尸体,而凶手锁定为中村家庭园艺师,而他却在孤岛中奇妙的消失了,一场大火,将一切都摧毁了,岛上只留下中村青司设计的独特建筑,一切都是以十角多边形构成的建筑--十角馆。
    一年后的9月,几名大学推理小说协会的推理小说爱好者登上了荒芜的孤岛露营......岛内原本应该是快乐的度假,却在不知不觉中演变成为系列血腥凶杀的开始。
    而岛外的情况仍旧迷离,推理协会的会员江南收到了死亡的“中村青司”的警告信,随着岛内谋杀的进行,江南也在岛外进行调查,种种线索指引到了中村的弟弟中村红次郎身上,而红次郎身边的一个非常有趣的寺庙继承人岛田洁对事件有着不同的见解和兴趣......
    孤岛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自从十角馆杀人事件的发生之后,岛田先生对中村青司设计的建筑产生了兴趣,而恰恰就是在中村青司设计的建筑:水车馆、迷宫馆、偶人馆、钟表馆、黑猫馆中发生的奇异推理事件,一个又一个的推理事件让读者们不舍得合上书页、大有一口气看完的欲望......

    作为孤陋寡闻的内地推理小说爱好者,对于绫辻行人的推理小说,东乡从来都是以一种敬仰的心情倾听众多港台读者先睹为快的评论和赞许,每每这个时候,心里必然是酸酸的,一时间总会手足无措,疾呼天妒英才,狂骂内地出版社的鼠目寸光,在等待中,绫辻行人的推理小说成为遥不可及的“天上的推理小说”,绫辻先生注定成为我这样的准推理小说读者的“新本格棋手”,对于那传说中的“新本格”和“叙述诡计”的崇拜自然而然到了顶峰。
    这一切在公元2004年5月份的某一天终于得以梦想成真,托珠海出版社的福,能看到绫辻行人的推理小说,当东乡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将6本小说请回家,沐浴更衣,以最虔诚的状态进入绫辻先生的推理世界......
    思绪在十角馆中逡巡、焦虑在水车馆中蔓延、在偶人馆中迷失自我、在迷宫馆中恐惧、在钟表馆等待、在黑猫馆结束期待,绫辻先生的馆系列留给东乡的除了意外、惊喜,其实还有更多的东西。

    没敢在第一时间评说绫辻行人“馆系列”,是害怕唐突的小说;不过拜读之后,东乡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疑问,难道这就是“新本格”的代表作品?有些困惑,不知道别的朋友会怎样认为,不过关于绫辻行人先生的“馆系列”,个人认为的确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吐不快,请绫辻迷不要生气。
    凭心而论,在《十角馆杀人预告》、《水车馆幻影》、《迷宫馆的诱惑》、《偶人馆之谜》、《钟表馆幽灵》、《黑猫馆手记》六本馆系列中,东乡最喜欢十角馆,可能是因为这是所看过的绫辻行人先生作品中最为出名的一本,也是这个馆系列的最开始的一本吧,第一次接触的绫辻作品难免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不得不承认以往的推理小说的叙述模式较为单一,记得在阿嘉莎《罗杰疑案》、高木彬光的《能面杀人案》中看到了不同寻常的叙述模式,我们都惊呼精彩,客观的说,另类的叙述方式有着独特的魅力,类似的还有以第三人称叙述的手记模式,如香山滋的《肉体的证据》、横沟正史的《古井奇谈》等等,让人印象很深,难以忘怀!而黑猫馆也是运用了这种模式,只不过显得更为突出。这个容后慢述。
   
    一、该死的密道!破坏了一切
    在十角馆中领教了中村青司的建筑风格和理念,在接下来的各个馆中,发生的系列惨案和很多不可能发生的凶杀,完全因为这个密道的存在而大大逊色,那种不可能发生的凶杀已经变得十分简单,每当又一个受害者惨死在相对来说封闭的房间内,给读者的感觉,不过又是从密道进来行凶,从密道消失而已,对于这个悬念,读者已经没有了感觉,可以这么说,在各个事件中,一开始只有凶手知道存在密道、而且知道秘密通道在何处、如何利用,而作为读者,我们已经连思考都不需要,就能知道谋杀一定需要使用密道,至于这个秘密通道到底在哪里,其实已经变得不重要了。
    原本离奇的凶杀,完全因为这个密道的存在而褪色;有的朋友可以认为,绫辻行人根本就没有想营造出密室杀人的情景,绫辻行人想营造的只不过是“暴风雨山庄”模式,我们当然也可以这样理解,这个不是问题,而问题在于凶手想营造出密室杀人的气氛,不过,对于我们读者,在馆系列的事件中对于这样的气氛早已不觉得新鲜,也许只有些许的麻木,无论如何,馆中一定有密道这个观念,让绫辻行人先生营造的气氛淡了好多好多。在推理事件中的各种交错复杂的线索中,其实读者最先知道的就是:“密道是有的,谋杀用到密道了,密道在哪里?不知道、不知道!要是知道密道在哪里,凶手何人几乎就能锁定了!”
    斗胆假设一下,要是所有馆内都没有密道,那么杀人事件是不是变得更扑朔迷离了呢?如果在欣赏到相对完美的密室杀人和密室推理那不是更过瘾吗?

    二、绝妙的叙述方式!让人舍不得放手
    面对读者,绫辻行人的馆系列事件已经没有了封闭的神秘感,一切都被那该死的密道破坏了,但是,为什么我们读者还是一如既往的对于绫辻行人先生小说趋之若骛呢?
    绫辻行人用来吸引我们读者的手法不是通过凶手细致的谋杀和常规的谋杀后技巧(指不在场证明、无面尸、消失的凶器等等),而是用一种让读者近乎窒息的描述方式,正如我们看到的时间前后的转换、地点的转换、空间的转换、叙述人称的转换等等,正是在转换之间,绫辻行人先生偷换了概念,迷惑了读者的视线。
    不知道是否可以这样认为:绫辻行人在馆系列中的推理观念即,只是需要读者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感受,但是看不到细节,在模糊渐渐显得清晰的过程中利用转换将读者的注意力牵扯开来,换句话说,绫辻行人先生根本就不需要读者参与到侦探的推理过程中,只是需要读者感受诡计即可,至于凶手到底是谁,这个其实已经无关疼痒,反正总会有人伏法的,这对于喜欢像艾勒里·奎恩作品中那样《挑战读者》的小说模式的朋友来说,好像就不那么过瘾了。
    不过,就是这样的叙述方式就已经紧紧的抓住读者的心了。

    三、平淡的侦探!只能成为别人名字的致敬
    岛田洁(鹿古门实)作为馆系列中的主线人物,我们不难从名字中看出:岛田庄司+御手洗洁,可以知道,这是绫辻行人先生用自己的作品向岛田先生致敬。不过绫辻行人先生笔下的这位寺庙继承者还有一个哥哥(通晓犯罪学,但是从来不曾以侦探的身份出现),从这点看来,是不是和福尔摩斯、波洛有些类似,后二者也有这样的一个哥哥,这是题外话先打住。
    平心而论,岛田洁在馆系列中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甚至不需要出现,虽然这么说有些过分,不过我们仔细想想,岛田洁完全就像一个完全与事件没有关系的外人,仅仅是因为对于中村青司的建筑报有兴趣的侦探小说家呢,没有什么值得让读者喜欢或者是讨厌的性格,从这个角度来说,岛田洁实在是太普通了。

    四、优秀的凶手!绝对是一个疯狂的艺术家
    往往来说,侦探出色凶手也非等闲之辈,如果说侦探略微平庸呢?绫辻行人却给了读者6个绝对优秀的凶手,通过馆系列,我们不难对于新本格中的诡计缔造者竖起拇指,推理事件因你们而精彩,凶杀因你们而热烈,作为优秀的凶手一定要是:
    A、一个政治思想工作者:要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身附血海深仇,而且是此仇不报不能安稳睡觉的那种仇,至此,强烈的复仇欲望带来强烈的凶杀动机,绝对不能是一个“安于现状、乐不思蜀的阿斗”;
    B、一个逻辑数学家:锁定的仇家至少二人以上,即使仇家只有一个人,也要将仇家相关连的多人列入复仇对象;
    C、一个英雄:报有必死的信念,只要能报仇雪恨,个人安危得失统统不计较;
    D、一个纯粹的法盲:绝对不能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争端;
    E、一个有体力的屠夫,或者是从事过相关工作如外科医生等:必须要亲手手刃所有仇家,不能由旁人代劳,哪怕是任何一个细节;
    F、一个和平主义者:绝对不能使用手枪、步枪、机关枪等现代武器;
    G、一个实力派演员: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和朝思暮想的仇人,一定要在表面上利用自己的演技完美征服被害者,一定不能让被害者有所察觉。
    H、一个非常有钱且有空的富人:任何经济利益驱使下的谋杀动机统统不够血腥和完美,只有凶手自己又有钱,又有空才能完成这一切!
    I、一个疯狂的艺术家!这个就不需要解释了吧!

    最后,特别应该提出来说说的就是《迷宫馆杀人》事件中最后的结局,由于出版社的原因,这次看到的《迷宫馆的诱惑》的结局并不是绫辻行人真的结局,看过ellry提供的真正结局之后,东乡曾揣摩过出版社的意图,想来可能也很简单,真正结局中最为关键的证据在于“血迹”,但是,这样的结局应该是很难获得目前国内普通读者的认可的,包括东乡本人,为了不泄露真正的谜底,东乡不再这里讨论这个主要细节,不过可以这么说,对于绫辻行人先生这样的安排,实在是有些勉强,为了给读者更刺激的悬念,用这个手法作弄读者有些没有必要吧!

 

《莫扎特不唱摇篮曲》[日]森雅裕
    故事梗概:1790年奥地利国王约瑟夫二世暴毙,1791年著名作曲家莫扎特病逝,同年,一位不知名作家贝伦哈特·菲斯特自杀......莫扎特的妻子没有参加葬礼、菲斯特留下遗孀......人们流传着莫扎特被人毒死,而菲斯特遗孀生下的女孩是莫扎特的......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
    18年后,维也纳皇家乐团正在排练新的作品,此时的当红作家贝多芬担任乐队指挥,一次在购买乐谱的时候意外邂逅了在乐器商店出卖乐谱的女孩赛莲,赛莲就是菲斯特的遗孤,赛莲准备出卖父亲留下的乐谱《摇篮曲》,而势利的乐器商店老板崔西为了盈利将《摇篮曲》当作莫扎特的作品出版,争执中,贝多芬意外获得了《摇篮曲》原稿......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贝多芬指挥排练时候,剧场发现了乐器商店老板崔西的尸体,崔西死于火烧,而演奏厅从未失火,崔西的乐器商店到是失火了,那么是谁将崔西的尸体搬运到演奏厅的呢?崔西为什么死亡呢?贝多芬渐渐发现自己的弟子彻尔尼似乎是知情人,而这一切似乎和《摇篮曲》有关......
    随着事件的发展,贝多芬发现《摇篮曲》中似乎蕴含着秘密,而这个秘密似乎和莫扎特之死有关,贝多芬在彻尔尼、赛莲以及舒伯特的帮助下,渐渐接近了真相,一切似乎和歌剧《魔笛》有关,而流传中莫扎特死于毒药的说法渐渐清晰,皇家乐队指挥萨利耶里出于嫉妒而毒死了莫扎特?这是真的吗?
    事情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一切的答案都在《摇篮曲》中,《摇篮曲》到底蕴含了什么秘密?这一切不将《莫扎特不唱摇篮曲》看完是无法知道的。
    《莫扎特不唱摇篮曲》曾获第三十一届(1980年)江户川乱步赏

    森雅裕的《莫扎特不唱摇篮曲》算是非常出色的小说,虽然一个日本作家的推理小说中没有任何与日本有关的东西,但是,从森雅裕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莫扎特、贝多芬、彻尔尼、舒伯特甚至是拿破仑,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亲切、那么的难以让人忘记。

    一、关于“人物”刻画
    对于真实历史中的真实人物的描写,难度极大,不但要符合历史,还要处心积虑构思人物性格等相关因素,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又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且不说《莫扎特不唱摇篮曲》塑造的人物是否真实、是否符合人物的性格,单纯从接受的角度来说,东乡非常愿意接受森雅裕刻画,用贝多芬作为推理小说中的侦探,绝对是非常吸引人的,我们看到了贝多芬带有无厘头的幽默、舒伯特的胆小细心、彻尔尼的勇敢、赛莲的坚强,当然还有若干被人唾弃的脚色,这一切不能不承认森雅裕的人物刻画的独到之处,其实小说中出场的人物很多,每一个都是真实存在的,将这些人物一一对应放入小说,而不是为了情节需要生造出人物,这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二、关于小说构架模式
    单纯说《莫扎特不唱摇篮曲》有些枯燥,我们不难联想到另外二部作品《时间的女儿》(约瑟夫·铁伊)、《柏林1888》(海渡英佑)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三部作品都有相似之处,即:通过推理解决历史事件,原本枯燥的历史事件放到推理小说中,的确非常吸引读者,虽说不能算是历史的严谨演绎,但是,通过推理小说这个载体,呈现出来的时间、历史、世界、人物是多元化的、批判性的。
    不难判断三部作品的优劣,不过暂时不再本文讨论,容后再述。

    三、关于“诡计”的设计
    《莫扎特不唱摇篮曲》中最为引人入胜的莫过于《摇篮曲》的暗号,不过客观的说一句,不懂德文、法文,不通音律的朋友不要深究《摇篮曲》的谜语,不能说暗号不好,只能怪需要的知识实在是太多,东乡在这个环节几乎就是掠过,直接阅读暗语结论,反正看完就是,不过朋友们不要失望,对于《莫扎特不唱摇篮曲》来说,暗语的揭开并不是最终的结论,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错综复杂的线索,交错丛生关系,宗教矛盾、政治阳谋、战争、个人利益、宫廷内部阴谋,无不精彩,我们不妨一一了解,这个推理的过程的确非常享受。

    四、一说乐如人生、一说推理如人生,莫扎特不唱摇篮曲,贝多芬听不见自己的歌,森雅裕的小说带给我们的信息很多,留给我们思考的也很多,贯穿整个小说的核心《摇篮曲》不仅仅单纯是暗号的载体,更多的还是带给我们对于事件的认知和感受,为什么莫扎特不唱摇篮曲?我们不能不想这个问题,其实伦哈特·菲斯特和赛莲的表现能从根本解释为什么莫扎特不唱摇篮曲,对于事件的结尾,我们除了无奈、感叹,还能想些什么呢?不得而知。
    说句题外话,历史悠久文明古国,上下五千年,值得推理作家大书特书的事件多如牛毛,怎么没有人愿意利用推理小说来重新演绎一下呢?(什么杨乃武与小白菜、西门庆与潘金莲之类的免谈。)

 

  • 标签:馆系列 东乡 
  • 发表评论:
    读取中...
    时间记忆
    读取中...
    登录
    读取中...
    最新日志
    读取中...
    最新回复
    读取中...
    最新留言
    读取中...
    加入小组
    读取中...
    我的好友
    读取中...
    我的照片
    Powered by 推理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