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取中...
日志搜索
用户登录
读取中...
用户公告
读取中...
时间记忆
读取中...
最新日志
读取中...
最新回复
读取中...
最新留言
读取中...
加入群组
读取中...
我的好友
读取中...
我的照片
剥洋葱——再读《暹罗连体人之谜》  

1933年的夏天,我们在箭山顶集结成队,在血泪与风火中与奎因父子共同经历了一场绝无仅有的推理冒险,那次的活动叫“暹罗连体人之谜”。

 

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自己当初在书展上买下《暹罗连体人之谜》时的情景,我对EQ的最初印象即来自于这本书。这一部是国名系列里唯一以人称命名,唯一没有设置“挑战读者”环节的作品,它没有“罗马帽子”的青涩稚嫩,也没有“法国粉末”的中正平和,不似“希腊棺材”锋芒毕露,更不像“中国橘子”剑走偏锋,但现在回头想来,把这本颇具争议的作品作为我阅读的第一本国名系列,真是再正确不过的选择,它恰到好处的激发了我对EQ的兴趣,同时也为那些更加优秀的作品做了铺垫。

 

本作抛弃了巨细靡遗的现场勘查及令人昏昏欲睡的对话讯问环节,选择了古典解谜爱好者喜闻乐见的“暴风雪山庄”模式,情节的发展更加紧凑,人物间的冲突也更加尖锐,但推理终归还是本作及读者眼中的重点。

 

奎因在书中设计了四重解答,比起闻名遐迩的《希腊棺材之谜》还多一重,四重解答相互关联,迭加后即能还原整个案发过程,这种创意在“黄金时代”的开山作《特伦特最后一案》中既有运用,但本作却一改“特伦特”那从里向外走的推理路子,设计了一套从外向里走的推理过程。这套推理除却一开始单纯的死亡留言尚可指认凶手外,其余的三重推理都无法直接与凶手挂上钩,究其原因,是因为书中的推理皆是围绕纸牌这一关键线索展开,所以作者必须设置关键性情节(诸如安排马克逃跑,奎因警官射击及奎因警官深夜遇袭,马克被害并手握方块J等)并辅以误导性推论及凶手的自首独白来推进侦探的推理,这与早期犹如案件卷宗般的《法国粉末之谜》里所有情节皆为终章的长篇推理服务的叙述方法有着天壤之别,此种方法虽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但也成为了本作被众多推理迷诟病的原因所在。

 

本作凶手人选的构思虽已不再新鲜,但比起奎因擅用的“路人甲”模式,还是具备一定看点的,其逆转性对那些熟谙侦探小说某条推理定律——那些用来故意误导警方的物件最后常会成为证明凶手无罪的线索——的读者来说,也有不小的冲击力。

 

虽然前述写的有点像批判文,但若以普通推理小说的眼光来看,本作仍是值得推荐阅读的作品,和所有的“国名系列”一样,无论小说的内容和格局如何改变,EQ对推理的用心始终如一,在这里也只能请各位同好海涵一颗被奎因惯坏的推理迷的心了。

 

附读书会与同好的讨论记录:

OK,那么,没读过此书的人请别往下看……虽然我已经养成了一个良好习惯,允许泄底时也尽量少泄底。

此书被一些读者认为斧凿痕迹过重,我理解他们的感受。

有的地方根据剧情需要的设计感太强。比如卡罗夫人和她儿子被奎因父子看到。这房子里的人本来就是因为卡罗一家在场,非常不愿意接待陌生人,而到了势必要接待奎因父子的时候,只好把卡罗一家藏起来。既然如此,利用尚未正式让奎因父子进门的时间,或者奎因父子在房间里的时间,他们完全可以做好隐藏工作,而不是让老奎因一跨出房门就恰好碰见卡罗兄弟。接下去卡罗夫人更是毫无防备地出现在阳台上。她肯定很想隐藏她自己与儿子的真相,否则就不会让史密斯敲诈她十六年。对她来说,这种极不谨慎的做法不太符合情况吧。好吧,毕竟医生一家和卡罗一家都不是特工,不善于藏人也就罢了。

另外有一个地方我没有太看明白:查案的过程中,马克为什么要突然逃跑?即使他被发现伪造证据,也没有逃跑的必要。凶手由于认为马克知道凶手是谁,把马克灭口。如果马克确实知道凶手是谁,他直接说出来不就好了。或许他并不真正知道凶手是谁,只是猜测出来可能是谁。(那他死得挺冤的……)他没有证据证明是谁,所以他拿扑克牌伪造一个证据,为了指向他怀疑的人。或者他根本不管凶手到底是谁,反正就是要让大家认为某人是凶手。

伪造证据的事情被小奎因看穿,他有什么可害怕的?怕因此被怀疑是凶手?那也不用走投无路地拔腿就跑吧。毕竟整个房子里的人都已经被怀疑了。在被直接指控之前,回旋余地很大,况且他不是凶手,不必那么心虚。倘若这也是根据剧情需要,斧凿痕迹确实厉害了点。”

 

卡罗夫人和她儿子被奎因父子看到,我认为是剧情需要,卡罗夫人和卡罗兄弟早一点出场有助于之后情节的叙述,另外杀人发生后怕是任何人也藏不住了吧,且医生死了,藏人这件事对其他人来说也就无所谓了。

 

马克为什么要突然逃跑?因为马克伪造了线索,自然作贼心虚,且奎因在做试验之前也曾断言找到把黑桃6撕成两半的人也就找到了凶手,跑可以看作其恶行被揭穿后本能的应激反应,现实社会中也有这样的例子,这个我认为是最主要的原因(就好比我们经常说的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另外马克本人也是财产继承人,杀掉泽维尔医生再嫁祸给泽维尔夫人,他有充分的作案动机,自然也就怕被别人认为是杀害泽维尔医生的凶手了。

 

马克是否知道谁是凶手?因为泽维尔医生是右撇子,根据EQ的分析,右手拿的纸牌指代的不可能是真正的凶手而由于换牌的原因,马克知道泽维尔医生是用右手拿的方片J,所以马克应该到死都不知道谁是杀死泽维尔医生的凶手,同样,凶手也明白这个道理。那么凶手为什么还要去杀马克呢?EQ在终章推理前曾说马克知道凶手是谁,我认为这只是EQ的误导性推论,真正原因是凶手想让其他人以为方片J指代的才是真正的凶手(因为凶手不知道在第四重解答里提到的医学常识,凶手认为杀死马克就没有第二个人知道泽维尔医生其实还是用右手拿的方片J),这也能从其之后故意让奎因父子去注意保险箱中剩余的纸牌中看出,至于作案动机,一是因为嫉妒心,二是因为凶手本人的心理疾病。

 

有关“斧凿痕迹过重”的问题,我认为还是由于这是一部推理为情节服务的作品,例如与第3重解答有关的情节,线索的出场时间(安排数牌情节)及选取(那个医学常识早在泽维尔医生被验尸时奎因就已经知道了),完全就是为了多出这么一重推理而设置的。

 

EQ在终章推理之前曾说原因是马克知道凶手是谁,我认为这只是EQ的误导性推论,真正原因是凶手想让其他人以为方片J指代的才是真正的凶手”——马可很可能并不知道凶手是谁,但凶手以为他知道,这是凶手最后告白的时候说的。”

 

恩,凶手自白那里我也有看到,如果仅用这个主观动机,凶手的有些行为就没有必要了。杀马克客观上为栽赃卡罗兄弟,报复卡罗夫人扫除了障碍,马克若不死,凶手也就无法达到她自认为可以陷害他人的目的。

 

 

 

 

 

 

发表评论:
读取中...
Powered by 推理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