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取中...
日志搜索
用户登录
读取中...
用户公告
读取中...
时间记忆
读取中...
最新日志
读取中...
最新回复
读取中...
最新留言
读取中...
加入群组
读取中...
我的好友
读取中...
我的照片

>上帝保佑你,罗斯瓦特先生

上帝保佑你,罗斯瓦特先生
作者: Kurt Vonnegut Jr. (库尔特·冯尼古特)
isbn: SH10368-143
书名: 上帝保佑你,罗斯瓦特先生
页数: 212
译者: 曼罗子清
定价: 1.05元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1985年4月


  有位又胖又蠢的好女人,在她的闺房里安置了一部白色的公主式电话机。从来不曾用,但却每月为它缴纳固定费用。直到一个雷雨夜,她怕得要死时,用这部电话机拨打了她烂熟于心的号码——于是,罗斯瓦特先生,一个放弃一切只为拯救无用之人的圣者,用言语抚慰了她。不过,现在他要离开了,并且不再回来。 
   
  在离镇的公车发动的当儿里,这位胖女佣,她拖着扯断了电话线的白色公主电话机气喘吁吁地跑来,只为对他的拯救表示衷心谢意:这是唯一正式来送罗斯瓦特先生的人,其他无用的人们对此了然于胸、焦虑万分却又无动于衷。 
   
  “你不会再回来了,罗斯瓦特先生。我爱你,你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愿上帝保佑你,该死的,愿上帝保佑你!” 
   
  说完,她就把白色的公主电话机摔得粉碎,那么纯洁的颜色。 
   
  之前,罗斯瓦特先生在和消防队长对话时,听到了“喀嚓”的声音——那是人心中最后一点狂野的梦想死去的声音。之后就不再有梦想而苟活下去,直到肉体死亡为止。就像有那么一个除不尽味道的独裁者星球,统治者们想尽一切办法除去人们的糟糕味道,以让一切变得尽可能“高尚”起来:而最终的办法是——不去消灭味道,转而去消灭鼻子。 
   
  这本小说是无法想象的好!是我这十年里读过最好的一本小说(尽管书中仍有冯内古特挥之不去的模式化:这里还是有各种波克农,各种科幻,一个或大或小的乌托邦以及一位绝美又沉静的如湖水般的女人)——这本被低估的小说超越了《1984》,超过《古拉格群岛》或者《百年孤独》,超过一切东洋人所写的随便哪本小说。大概很多人都没有机会去读懂这本小说平淡叙述中暗含的凄惨与卑劣、感恩与丑恶、爱情与理智、资本家与社会主义……一个家族史式的故事,有一些会使人觉得冗余的部分(不过瑕不掩瑜),一位可以去理解但不敢去尝试的偶像式人物,一位最好的女人。其中没有恶毒的人物,但有些让人感到讨厌的人物,同时缺少能让人去真心喜爱的人物:嘲笑那几位主要的可爱的人是很值得一试的,当然,有时候或者是厌恶或者敬佩。在颠三倒四的补充完整之中——故事基本是顺序的——只是由中间穿插的大段信件、文件、回忆、历史回放之类种种将故事梳理到南北战争时期,或者更远些,直到大家族的祖先回到苏格兰贵族的阶段为止:一条金钱之河的源头,两条分支,其中一条被金融危机截断,现在正打算努力回流。如果罗斯瓦特先生和参议员一样延续家族,他和漂亮的西尔维亚会拥有一个漂亮的孩子,然后那孩子在哪个时候再去“喀嚓”一声死掉之后,再去延续罗斯瓦特家族的粗壮金钱河流、那个主要是为避遗产税而成立的基金会的光荣。多么美好! 
   
  富有的始终富有,无用的永远无用;从存有到存有,从无有到无有,就好比那个教一切外星人的英语教师在光年旅行中所获知的厄运一般: 
   
  “你的故乡有不幸的事,一周(或者多久)的假期,做好准备。” 
  “谁过世了?” 
  “太阳系(以及太阳系所在的银河系)。” 
   
  这根本不是来自一个位面的思考:就好像我在写这则评论时情绪激动、思维混乱。我为什么要标注这样的一个标题?或许阅读者会以为单纯是指白色公主电话机所意指的那起位于文首的事件?可惜不是,远远不止如此:至少那件事本身就有双重指涉,一是指电话机和它的主人;其二是指罗斯瓦特先生心中响起的“喀嚓”声。这件事是因为他没有孩子并且几乎要被资本家们将他的善举看成精神疾病的基础上,再加上他对妻子西尔维亚最深的爱意(在我看来,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了)所导致的。罗斯瓦特先生曾经将他所有的华服都拿来陆续和一些粗鄙无用的劳动者们换得了各式各样肮脏的不合身的衣服,而现在他又买来崭新的属于资本家阶层的衣物了,并且认真去除自己身上的异味和口臭,好好地洗澡,在父亲面前展示自己多毛的裸体并且玩弄阴毛(他的参议员父亲发布了定义和禁除猥亵的法案,其重点就是毛发;这位老罗斯瓦尔先生一生只看过四到五次人的裸体,现在他刚读了儿子写给儿媳的色情诗,然后看到上述一幕,已经快要崩溃——但他不是个坏人,充其量只能猜测他是性无能)。一个常帮助无用之人的人最终也变成一个无用之人,因为他和他们走得太近。现在基金会主席的身份即将失去,罗斯瓦特在失去除了钱之外真正重要的一切之后意识到了、想起了那个他藏在这办公室里的账本的重要性:如果基金会不存在了(无法获得金钱之河的水了),他更加不可能去帮助那些无用的人了(即使现在的帮助已经微乎其微了),这些无用的人一直无用的残忍现实,此刻也不能视而不见了。他最终摁响了从法西斯德国那里得来、已知整个地球上最刺耳的防空警报器,那种声音将他唤醒了,或者让他沉睡了。第二种解题的格式:他愿意从金钱的河流取水来帮助无用的人,在他的故乡进行社会主义乌托邦实验——他和这个念头真心相爱,但现在却要彼此分离了。 
   
  第三种解题格式是关于他的妻子西尔维亚的,这是哪里也找不到的既美丽又不肤浅慕财的高雅的巴黎女郎的典型:譬如文中所说,达利、戴高乐和丘吉尔等等也都和她们家熟识。这一解题格式就涉及到小说的核心了——造成罗斯瓦特式对传统的资本主义阶层金钱观念叛逆的最根本外因,乃是儿时的一宗迷恋和一宗创伤。迷恋乃是在一次游行之中,儿时的罗斯瓦特先生被当成了志愿消防队的吉祥物。为了讨好参议员的一大帮消防员们,几乎让他在消防车上做了一个正式消防员能够做的一切事,这件事确立了他的崇拜方向(一个糟糕的浪漫主义英雄方向)。但同这件事相对应的,是二战快结束时,他在德国用手榴弹扔进一栋大楼,炸死两人,进去之后,又用刺刀残忍杀害了一个戴着头盔和防毒面罩的德国人——然后他的战友告诉他,那三个人都是手无寸铁的光荣的德国消防员,正打算熄灭大楼里的火焰。然后他看那个惨死刺刀下的消防员,他才14岁。 
   
  罗斯瓦特先生崩溃了,这于是让整篇小说的“因”变得和《五号屠场》的德累斯顿轰炸一样。罗斯瓦特去拯救无用之人,并且努力援助消防事业之事,正是他在为自己的所为赎罪:久立在金钱之河边上,他的灵魂无法接受拷打。至于一宗创伤,也即在帆船上他杀死自己艺术家母亲的那件事,则让他选择通过一种“艺术家式”的模式来完成他的赎罪——建立乌托邦的也是艺术家。于是他就沉溺于此了,即使对于这社会而言似乎是畸形的,于是就又陷入到另外的矛盾之中了。 
   
  西尔维亚有多爱他呐!这位最美丽的女人在纽约长时间无理由地接受他的各种失踪和公众场合下的异举,承受着孤独和折磨和来自他人的压力。在丈夫决定去罗斯瓦特县进行乌托邦实验时也跟去,过着和她本应有的生活迥异的古怪日子,又是好些年,直到她的精神崩溃被送去疗养院,承受电击和药物治疗等一切摧残。尽管这样她在心中还是认为丈夫做得没错,而且她对他的爱也一点没变,再见一面就会死灰复燃——她甚至连话都不敢和他讲了。看看她说了什么:“我认为他做的都是完全正确的,只是我做得还不够好。”,圣女一般的女人,为了恪守丈夫的圣徒之路,最后的选择是在“病愈”后放纵一段,然后和医生的预后所言一致,再次崩溃,并在众人的顺水推舟之下开始和丈夫办起离婚诉讼。 
   
  这又是一起“真心相爱,彼此分离”。但最微妙的还不止于此,而是在于一宗悖论:罗斯瓦特先生一旦离开乌托邦,他就不再是西尔维亚真心爱着的那个人,那样他们就再也不能相见;罗斯瓦特先生若不离开乌托邦,西尔维亚就再也不会回去,那样他们就再也不能相见。最终的选择无论是哪种,他们都永远不能够再在一起——这正是“真心相爱,彼此分离”的绝境! 
   
  在反复体味这段感情之后,我认为这本书在复杂的形式之中包容了世间可以想见的一切小说主题的可能性,这也是在此给出如此高评价的真正原因。 
   
  最后罗斯瓦特先生选择了独有的方式,将一切悲剧化作了真正的喜剧(这描述太笼统——或者说,“黑色幽默的真谛”更合适些?)。这里还请原谅我卖个关子——别懒惰,你们就不能自己去读?

>ヴィヨンの妻:桜桃とタンポポ

维荣的妻子:樱桃与蒲公英 ヴィヨンの妻:桜桃とタンポポ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官方网站: http://www.villon.jp/
编剧: 田中阳造
影名: ヴィヨンの妻:桜桃とタンポポ
导演: 根岸吉太郎
上映日期: 2009-10-10
简体中文名: 维荣的妻子:樱桃与蒲公英
imdb编号: tt1259609
语言: 日语
主演: 浅野忠信松隆子室井滋伊武雅刀广末凉子妻夫木聪堤真一
又名: Villon's Wife, 维荣的妻子, 维荣的妻子:樱桃与蒲公英


  长不大的文艺青年是值得跟随的么? 
   
  爱你的人对你无私奉献是无需感激的么? 
   
  沉溺于过去与酒精所以就了不起对么? 
   
  那么快去死吧,废材! 
   
   
  我想自己大概是愿为美人舍江山的类型,然而这件事说起来总归是复杂。常言道贫贱夫妻百事哀,很多片子这样拍,很多小说也如是写——相似的是混蛋男人、破落屋子,并且还各样复杂关系缠身让那位为妻的美人无从解脱。男人哪次酒醉了就忏悔几句,或者追忆,勾起女人的几缕回忆,然后他就可以去做些更坏的事,或者就这么死掉了——是活该——于是美人也跟着赴死,这是悲剧;走出牢笼,这是励志;楼下常来换灯泡的男孩突然求爱(佐知也是有被暗恋的嘛,就算知道是大谷夫人也罢,美人总归是美人),这是喜剧;美人诡笑,这是悬疑;美人双眼流血舌头拖长诡笑,这是恐怖;美人和男人尸体一起生活跳舞,这是Cult……无论片子类型如何——混蛋男人,这总是没错的。倘使这男人被设定成是个潦倒作家,那就尤其混蛋,混蛋到某某观众咬牙切齿的地步,甚至都忘记了自己也有个写字的副业:虽然没有放荡不羁,但多少也还是稍许任性妄为。 
   
  齿轮式的生活是可选的么?梦想还没有死去么?在三十岁生日的那天你会为明天感到迷茫么?这世界上有神么?你愿意自私还是放弃呢?如果你有那样的好妻子,你会放弃写作,做一份稳当无趣的工作养家糊口么?你的自我实现如果注定孤独,你能够容忍这孤独么? 
   
  这些都是冲动提出的问题,下面来结合片子内容认真作答。如果有同样愿意回答的朋友,可以也这样问问自己——当然,答案不算什么:人经常做和自己本意南辕北辙的事情。能梳理清楚一时的想法已属不易,不过我想这一记录放在这里,今后哪天迷惘时如果能够碰巧看到,或许有机会改变一生也说不定。天知道! 
   
  1. 长不大的文艺青年是值得跟随的么? 
  答:对我而言,如果有这样一位钟情于一眼的美人在——无论是文艺青年,还是机车暴走族,或者绝症患者……只要她在那儿,我愿意跟随。所以无论身份是什么,“是否值得跟随”这一判断,在我方面,凭的是直觉(所以可能我和小秋式的迷恋有相似),现实的鸿沟不是鸿沟。如在片中,作家先生可是够可恶的(其实也是够可爱的,也是够无奈的),但两位女人,即使是死,也不觉其苦,甚至还乐在其中(当然泪水也不少。不过,生活艰难或者被误解,或者作为备胎而不自知是更令观者感到揪心的事呢)。世俗的让它去世俗,如田间的笨蛋而已,这样的活着形如死去。 
   
  2. 爱你的人对你无私奉献是无需感激的么? 
  答:如果看在眼里我会觉得感动,但经常不知道该如何回报。到真需要回报的时候,经常又会忘记了——这么看的话,我也和那种该死的男人没有区别。佐知和作家先生离得最近却又最远:因为她远离他那个文学的世界,便远离了他的灵魂;她紧挨着他的肉身,肉身存于世俗中——和灵魂越不协调,痛苦就越长久。去理解太宰治的灵肉矛盾是不困难的,因为作家的灵魂对肉体经常是厌弃的,而佐知对作家的无私奉献仅在世俗面上,根本不能深入灵魂;相反小秋毫不迟疑地为作家舍命、共同赴死,到临死一刻,作家却发现其实他看似强大的灵魂在肉身死亡面前懦弱、脆弱到不堪一击——是个多么无用的男人呐!欠缺真实勇气的无赖阴柔,这种太宰治式求死(同样无解的还有川端康成和芥川龙之介)之屈辱是三岛由纪夫式的果敢决绝无法去体会的。 
   
  3. 沉溺于过去与酒精所以就了不起对么? 
  答:这种人早点死去吧。过去就让它过去,这样也不会酗酒。不过,阴柔的作家不酗酒,他们的生活本身就是酒酿,长期醉酒,深浅不同而已——我偶尔喝酒,但不爱醉。偶尔难受的时候喝威士忌,喝伏特加:那是为了捱过最难受的几个夜晚。如果要长期醉着的话,要么此刻是醉中不自知,否则就是不可能。或许,也可能,只是那样巨大的痛苦目前尚未到来(也或者最大的痛苦已经过去了,我不清楚)。 
   
  4. 齿轮式的生活是可选的么? 
  答:绝对不可以。一成不变,毋宁死。 
   
  5. 梦想还没有死去么? 
  答:是的。我的梦想是最终写出这样一部小说,在死时回忆全篇,不觉有遗憾,也不需要修改。那样我就可以笑着去死了。 
   
  6. 在三十岁生日的那天你会为明天感到迷茫么? 
  答:那天是星期一,我想大概不会。我一般在星期天晚上迷茫。 
  (p.s.我觉得三十的心态很不同:忘掉年龄是门学问。多少人一辈子早就死在上班那天了……) 
   
  7. 这世界上有神么? 
  答:我不知道。在我觉得有的时候,他就在那儿。不过有时候会忘记——神会在适当的时候出现,但首先得练好气功。不开天眼的话,没办法看见的……其实作家先生在片子里问妻子这样的问题,那样的情境里,是妥协的试探:不过,可惜还是失败了。 
   
  8. 你愿意自私还是放弃呢? 
  答:这个问题是指对于梦想,如果追求梦想意味着对爱人残酷(哪怕是暂时的),会狠心自私还是干脆放弃,去走稳妥的路——其实,答案是哪个都不愿意。我从来都是不相信命运局限的人,如果自己加倍努力去做,兼得未必是不可能。虽然常常遭遇挫折,但看起来好像还是坚持下来了,而且情况并不太坏。 
   
  9. 如果你有那样的好妻子,你会放弃写作,做一份稳当无趣的工作养家糊口么? 
  答:我还没有那样的好妻子。我会和我的好妻子商量,看她是否愿意接受一个上班偷鱼写东西并且很可能因此而一辈子无法升职的老公。上帝保佑我的顶头上司没看到这段回答…… 
   
  10. 你的自我实现如果注定孤独,你能够容忍这孤独么? 
  答:这是最难回答的问题,所以放在最后。片中的大谷先生,他在脖子被勒紧的时候想了些什么呢?对于精神孤傲的作家而言,无法战胜求生本能是一种黯淡的耻辱不是么?我想,如果专注于某件事,真正废寝忘食地去做某件关乎自我实现的事情,偶尔涌现的孤独算不得什么。而如果我的美人能够在我短暂离去之时知情达理地守护着世俗世界,那么,在她去精神面上自我实现时,我也会如约守着她——这应该是一种默契吧。 
   
  就好像,如果将我代入到片中的维荣,有如佐知这般好的妻子(看到结尾有谁能不被佐知的贤淑感动呢:为了丈夫而在律师身上用了一次口红,不理睬未来可以想象得到的一切闲言碎语和艰难日子,仍能追出门去和丈夫共享那几枚樱桃:有妻如此,此生无憾)。在景气时候,我应该会请她投入到我的创作中,聆听她对书稿的想法,以及在扉页上印下“这本书永远是献给你的”这样的话语;倘若书生潦倒,就干脆收笔暂歇,同爱妻一道经营酒家生意吧——啧啧,有这样的好妻子,还去做什么酸作家呢?人生执不执著,实不实现,其实也都是最终一死罢了。如果双方都为灵魂伴侣做出了牺牲,放弃了彼此可能的自我实现,转而去完成“我们的自我实现”——这怎么想也都是一件值得扬起嘴角的幸福事儿呢。

>喜欢引用吉卜林的贼

喜欢引用吉卜林的贼
作者: [美]劳伦斯·布洛克, Lawrence Block
isbn: 7802259304
书名: 喜欢引用吉卜林的贼
页数: 224 页
译者: 徐秋华
定价: 22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10年04月
又名: The Burglar Who Liked to Quote Kipling

  《喜欢引用吉卜林的贼》 
  【美】劳伦斯·布洛克 著 
  徐秋华 译 
   
  新星出版社 2010年4月 第1版 
  评测员:文泽尔 
   
  评测原文链接: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1877259/ 
   
  雅贼宣言: 
  my name is Bernie Rhodenbarr and I’m a thief and I love to steal. I just plain love it. 
   
  或许我起初对本次的评测有些过于慎重了(大概一方面因为我手上原版也积着没看的缘故),这么一下子轻轻松松的读了七本半,却又觉得就此长篇大论有些心不甘情不愿了。平心而论,我相当喜欢这个系列。似乎Bernie比Matthew和Evan加起来都可爱,Carolyn这个从第三本起便固定登场的“soulmate”的可爱程度也与Bernie不相上下(“嘿,来一杯Martini(在拿到杯子后就会一口喝尽)。”)——作为轻松阅读的系列,这套书比最近一直试图拿来消遣的冯内古特的科幻及福克纳的侦探(即使《Intruder in the Dust》已经算是很好读了,更何况我已经看过Clarence Brown导的同名电影——那些大多都比Hugh Wilson这个蠢蛋导演根据《衣柜里的贼》拍的蠢片子《Burglar》好个几百倍:布洛克这家伙如果找王家卫来拍雅贼,绝对比请四流货来挥霍作品聪明:相信他那时不会恰好和福克纳写《押沙龙!押沙龙!》之前那样窘迫,毕竟是写类型小说的)要好读得多,我对它们和它们对我均没有大的野心,因此可以很快扫完它们,毫不怜惜,或者有那么一点点吧。 
  那么结束废话进入正题。 
   
  风格统一且配色雅致的封皮总是能够讨人喜欢,相信这本不带覆膜的书的手感就同Barnegat Books里精装二手珍品的质量一样好。雅贼系列的标志设计很漂亮,依据劳伦斯布洛克的签名风格,将“雅贼系列”的编号和一行作者中文说明嵌入其中,颜色全部配合书体配色,整体感和设计感齐备。配图上每本皆是描绘串场线索物:比如《衣柜里的贼》是尊大衣柜,而本书则是写着吉卜林名字的旧书(直接写书名岂不更好?)。《别无选择的贼》则弱些——我以为画出文中仔细描述过的“蓝色盒子”来就更好了。至于那位拿伞的绅士(说实话更像是个落魄的上班族)背影,我倒想到文中对天气预报皆是使用概率来耍赖的刻薄评价,那么看成是一把“几分之几的伞”也完全切题。总之,本书的封面显然比我手里原版上那一串莫名其妙的黄铜钥匙和欧美书一向庞大的作者名字来得好得多,结合系列整体性考虑,加上腰封难得没说什么太夸大的话,我给予本项满分评价。 
   
  如前所述,对于如此精心设计的封面(对比:可怜的小行人在珠海社出的新书封面),新星在宣传上必定也是下了一番苦功——至少在用心的出版商那里,出版的一切环节都是配套的。如果一本书的装帧能够做到十分优秀,那么营销和宣传上按理也不会轻率对待。布洛克是新星社的老朋友了,自《八百万种死法》起,四年的时间,精装、平装、典藏接连不断:此雅贼系列早就有不少酒鬼迷们翘首以待,没有不负众望的满分宣传和满分推货,倒几乎都可以成为一桩Mystery。 
   
  书里有一处翻译我一直耿耿于怀,因为“主保圣人”不宜译成“保护神”,现代主要基督教派基本都是一神教,除了上帝之外是没有其他神祗的,圣约翰他们最多也只能译成“圣人”。Pangdike在大陆的译法虽然是“庞迪克”,但我倒是更喜欢庞帝克这个译法。三本雅贼,每本的译者都不同,但是风格上却倒也出奇地保持了某种程度的一致性:一方面是布洛克的调调照直翻就很好,另一方面可能校对上也有些功劳:可惜书中还是有一些错字的,虽然没有做统计,但我想应该不会少于三个,不过我对那些可以瞬间自我纠正的错误一向要求不高。 
  书中确实引了不少吉卜林(即使有些是托伪的),而吉卜林本身确不好翻。若要评价译文水准,还需随便举两段来做例子。 
  其一是《Loot》中的节选: 
  When from’ouse to ’ouse you’re ’untin’you must always work in pairs- 
  it’alves the gain, but safer you will find- 
  For a single man gets bottled on them twisty wisty stairs. 
  An’a woman comes and clobs’im from be’ind. 
  When you’ve turned’em inside out, an’it seems beyond a doubt. 
  As if there weren’t enough to dust a flute 
  (Cornet:Toot!toot!)- 
  书中译文: 
  如果挨家挨户地搜寻,你们一定要结伴而行—— 
  这会使收获减半,但是更安全—— 
  一个男人被困在弯弯曲曲的楼梯上, 
  一个女人走过来,从后面抓住他。 
  毫无疑问,你应该把他们彻底搜个遍。 
  似乎什么也没有 
  (号角:嘟!嘟!) 
   
  《Loot》这首诗似乎有几个版本,我的一本吉卜林献给A. F. Morrison的不薄的诗集里是后段完全不同的版本。鉴于打字太累就不一一列出,但我想对于诗歌而言,这样的翻译并不能算是优秀。比如“Hunting”译成“搜寻”而“bottled”仅是“困”字都缺乏神韵,“turned them inside out”翻成“彻底搜个遍”也不如“搜个底朝面”地道。“dust a flute”是个很少见的用法,似乎曾听哪里的酒保这样说过:“a flute”是一种缩略,实际是说"a flute of wine"之类,这里“flute”做“槽(酒槽)”讲,是量词。不过意义上大抵无错就是。但“Cornet”却应该是指“Piccolo Cornet”,这里是指那种高音短号,翻译成“号角”这种“horn”一类的,多少欠妥。 
   
  其二是正文节选: 
  I suppose he must have been in his early twenties. it was hard to be sure of his age because there was so little of his face available for study. His red-brown beard began just below his eyes, which in turn lurked behind thick-lensed horn-rims. He wore a Khaki army shirt, unbuttoned, and beneath it his T-shirt advertised the years fashionable beer, a South Dakota brand reputedly brewed with organic water. 
  书中译文: 
  我猜他应该是二十出头。很难看出他的真实年龄,因为他脸上实在缺乏能让人深究的线索。红棕色的胡须似乎是从眼睛下面开始长的,一副牛角边的酒瓶底眼镜则遮住了那对眼睛。他穿着一件卡其布军用衬衫,没扣扣子,里面的T 恤上印着今年最流行的啤酒品牌,那是在南达科他州用有机水酿制而成的。 
   
  并不太妙的翻译,但也算不得差。“horn-rims”这个叫“角质边”,“牛角边”的译法我没听过。“thick-lensed”翻成“酒瓶底”倒算形象。“advertised the years faschionable beer...”译成“衬衣底下他的Tee给年度流行啤酒打着广告:南达科他州牌子,有机水酿制”较妥。 
  正文翻译能够看出译者为了文句通顺下了苦功,但是改动有些多,有些地方改得好,有些则略得糟。如果真心喜爱布洛克小说,建议全部读原版——因为文句中的种种细节无疑是享受这堆书的关键所在,译文的布洛克很难是真正的布洛克,我们可爱的伯尼大概也是有些走样的伯尼。然而,本版译文的流畅度和阅读的舒适度绝对不可忽略:就像玩耳机是否讲究音染一般——大奥也有音染,我很清楚不能用它来听说唱。鉴于我爱动圈而讨厌动铁之故(耳塞退烧还是ie8吧,动铁于我逃不过头晕的运命),翻译一项百分制下可打75分。 
   
  我不爱日系推理的原因之一,是因为那边很少能见到文字佳的作品。或者,更准确点说,缺少文字内容上合我口味的作品:岛田庄司、绫辻行人、东野圭吾、京极夏彦、森博嗣、山口雅也、伊坂幸太郎、西泽保彦、大阪圭吉、乙一、我孙子武丸、宫部美幸、有栖川有栖……数起来这些人的作品我这几年还真算是读过不少,可惜在我看来却没一部可算是文笔佳的。文字上喜爱的如桐野夏生、梦野久作、江户川乱步、连城三纪彦、天童荒太、横沟正史等人,似乎在目前的日系爱好者中皆有些过时——日本文学是不乏好文笔的,如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树等诸君熟知的大家,文字上而言,我喜爱他们胜过上述的“第一集团军”多矣。不过,却仍不及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福克纳、艾柯、黑塞、格拉斯、昆德拉等一帮欧美派现代军团:当然,这其中翻译的成分影响较大——前段曾在柏林洪堡大学的旧书摊上翻过川端康成的原本《雪国》。虽然不懂日文,但其中汉字选词之美却显然凌驾于我之前所读的汉译版本之上。至于读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等的著作,译文和原本之间的距离更是仿若天堑。我从不相信一种语言能够真正忠实地还原另外一种语言,“信达雅”那是知易行难:因此我想日系推理在文笔上的弗如,大概同译者水平和用心程度脱不了干系。而真正的最美的推理小说,至少对于汉语阅读者而言,应该最终还是来自汉语写作者:这显然是无疑的。 
  再看看布洛克的调侃,因为最近系统阅读原版的缘故,这里可以给雅贼的笔调下个定义:平实、生动、生活化,经常的对话转折和冷幽默仿佛是慢慢来到百米高的云霄飞车顶端陡然落下,阅读十分愉快。这里面是没什么创作伟大经典故事的野心的,作者满足于笔头小利,偶尔嘲讽一下警察,批评一下政治,和女同性恋冒险家(其实是开着Poodle Factory洗狗店的小美女)合作互助,念叨念叨底层生活中的怪现象,渲染渲染贫富差距……唠叨是显然的,但是爱雅贼的人偏偏就爱这种小情调的唠叨:读小说的作用大部分是消遣,生活已经够辛苦了,让伯尼带我们逛逛纽约州,听大洋彼岸的市井小民们点评生活,大概比研究《坟墓的闯入者》(我得强调:这本书已经很通俗了!)中关于种族歧视的具象化,以及钻研《猫之摇篮》(匆忙,匆忙,匆忙)中新宗教和传统宗教的异同要开心得多:我们雅得和贼一样,很是低俗。 
   
  小说读者仅关注小说本身是最重要的:阅读小说,完全不必理睬任何人说的有关小说的任何话语。萨特有云:他人就是地狱。这句话曲解到小说上尤然。因此我的阅读过程大概是:内容简介直接跳过,原序译者序作品年表目录等等全部跳过,直接从正文开始读,有注释就随便扫一眼,直到读完。电影舞剧之类也一样,完全不去管别人说过些什么,其他人的想法对我而言除了降低体验感之外一无是处:读过之后如果有兴趣,自然会去看看其他人怎样理解,或者借由其他人(或者作者本人)的分析论证自己在阅读时的推断。 
  本着以上的原则,这次我不打算多说诡计布局部分(只是要强调一句:这本书,根本没必要去纠结分类。当是一本小说读就好——这样你会得到意外的惊喜:有逻辑推理部分,而且不算少;有诡计?这个就不提了吧。)。只摘录原版书上的一些媒体评价如下: 
  “LAWRENCE BLOCK IS A MASTER OF THE ART OF THE MYSTERY...”——New Orleans Times-Picayune 
  “ONE OF THE FINEST MYSTERY WRITERS OF OUR TIME.”——Houston Chronicle 
  “BERNIE THE BURGLAR SERIES ARENT JUST GOOD MYSTERIES, THEY ARE SUPREME ESCAPISM.”——Ft. Lauderdale Sun-Sentinel 
  看看有多少人强调了Mystery,现在你们还质疑这本书的分类么?它只是“非不可能犯罪”而已:相较于前两本,这本尤其的Mystery一些,至少比有栖川有栖更奎因流。 
   
  总而言之,这段的雅贼阅读经历是十分愉快的,即使大量阅读也毫不辛苦——虽然从斯宾诺莎开始越写越厚,不过这四本总归还是一年一本写成了。隔了几年以后,到《Burglar Who Traded Ted Williams》和《Burglar in the Library》,每本已经厚了三分之一不止——翻译流畅、装帧精美、伯尼风趣、女人性感、小酒美味、猎物炫目、警察蠢笨、凶手淡定……连推荐评测的联络人都份外亲切漂亮。看着眼前一堆仍未看完的雅贼,手边有酒有烟,除了一套精致的German Steel开锁套装之外,我想不到自己还缺点什么。


一个人一生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并不多,作为神奇国度的俗子凡胎,一辈子大概就两次机会:一是入行就业,二是高考。

入行就业很多时候也是由高考的结果施以决定性影响的——过眼了不少这样那样的例子,比如某某最终从事的职业和自己的大学专业完全无关,或者成了公务员,或者白手起家打拼出一份家业,或者是以赌为生以刀搏命沦落市井等等,其实终究还是脱不开高考的影响。职业专业相关的不必提了;职业和专业无关的,可能是填报志愿时受了父母之命却志不在此,或者是为谋生计放弃适时偏巧无用武之地的专业,或者是入大学时仍混沌自己做不了主张而后又有计划或者无计划的转行,以上三种,只要是于人手下谋生活,无论能力实际如何以及之后表现如何,文凭总归是块敲门砖,此便为高考结果所束缚;公务员一类,报考学历尚分本硕博三种,大学文凭也分三六九等,入了事业机构做起事来就知,在哪处大学读哪个专业,总是要受那处的环境影响(即使天天不到堂,也得说这所大学的这个专业给了你不到堂的土壤),除了科学文化上的本事外,性格上的种种特点,待人处世的种种要诀也都是那地儿炼来,而能决定这炼丹环境的,又是高考;至于混到社会上谋生的,其实哪个原本不是想要好的出路,可是高考就是个一锤子买卖,量化你一次决定你一生:或者不理想时复读再考两三次,这样的朋友我也认识不少,拼搏一年如愿的当然有,但是那个压力是很大的,甚至大到整个改变人的性格的地步——这自然也是高考改变了人的命运了。

以上的道理很多班主任都在讲,或者勉励方法不同的,就往反方向讲——“高考算不得什么”——这样说的也大有人在。其实这两种说法本质上都是鬼扯,孩子你别紧张,想想2012,该作弊作弊,该放松放松,进去做完卷子走人就是:很多年前我也走过那个场子,看到许多怪人——本来是不怪的人,但是有些就偏紧张出病来:比如大太阳天打雨伞的穿棉袄的,考试时不停抖腿的,撕卷子直接走人的,当场晕倒的……因为好像是随机配的考场,什么人都有。

出成绩时可以看到:超水平发挥的有,搞砸的也不少,但其实大部分人都发挥了平时的水准。反正,只要你没有当场死在那里,你就能跨过去。如果有明天考试的孩子看到这里的废话,那么就想象我在你手心里写了一个“过”字吧——你就是超水平发挥的那个,真的!请相信外星人和超能力,而你就是那个白痴一样的幸运儿。

一切总归会越来越好的,总之今夜加油准时睡觉吧!你将会发现这件事比高考满分还要难(而如果你真的准时入睡了,那么郭奉孝的未来就全仰仗你了)。

>消失的相中人

消失的相中人
作者: [美]保罗·崔布雷, Paul Tremblay
副标题: “嗜睡侦探”系列1
isbn: 7508619935
书名: 消失的相中人
页数: 247
定价: 25.00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译者: 刘丽洁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10年5月
又名: The Little Sleep

2010-06-02 09:14:00   来自: 文泽尔 (无念、慈爱、正义与希望..) 
消失的相中人的评论   3 star rating3 star rating3 star rating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1702680/ 
   
  由于我拿到是电子版的缘故,装帧上不便多言。《The Little Sleep》的原版很有点冯内古特书封面的味道,不过将大字换成中文似乎有些恶俗:因此目前这样中规中矩的封面相对中文版而言反而好。此一封面多少令我想起《追风筝的人》或者《阿富汗人》之类:典型的畅销书封面,这样讲的话,定位倒确实准确,符合中信出版社一贯的快准狠作风。分析封面元素:阴云密布的孤单木屋似是在褪色的旧照片中,另外四张处理略显粗糙的照片里,是一些大概想走意象派风格的无法辨识身份的女人形象——这些全都大致切题,不过照片数量换成两张(加马赛克)应该会更好;而那间白色屋子之外,或许中信出版社的红色标志可以当作是“红色轿车”这条文中线索的符号吧。若是这样考虑,“封面切题”的要求倒很是到位——扣分的原因是对中规中矩封面的兴味索然,以及封面本身制作上的不精细(比如字体选择上实在可以做得更好些的,而既然标明系列名称,大概设计一种剪影logo会更有效果:当然,也可能是我对封面的要求过高了)。       
   
  即使人不在国内,因为常在出版圈子里混迹的缘故,中信的渠道和宣传实力也还是多有耳闻。印象里是以大量畅销经济学类通俗读物、励志类读物为主。不过今年起开始大规模侵入外文小说领域,诸如《萨勒姆的女巫》《毒树》《母亲的模特》等等,差不多全是三年内的欧美新书。有些书我还没见到有德文版,中译就出来了,实在是佩服此种引进版权的魄力。宣传上讲,腰封的“妖风”仍未刮尽——那句“这本小说不能改变你的人生,却能陪你读过一个难眠之夜”说得没错,今晚我大概确实要失眠了(不过却是因为我明天有事要早到研究所,索性撰评不眠了);向钱德勒的《大眠》致敬这句对也不对,这个稍后再讲;所谓“华彩不断的新黑色小说”也不错,维基上给他的定位是“Horror fiction, Science fiction, Dark fantasy”,可惜不怎么沾推理的边(不过是个侦探而已);再往后关于奖项的两行未查,但据无机客http://book.douban.com/review/3299365/讲是不实的(大概是一种大家都心照不宣的坏习惯);最后一行的阿猪我认识,黄罗似乎在哪里听过,貌似是台湾省人(简体出版,我觉得写阿猪就够了)。加分点在中信的强大渠道和大量引进外文新书的积极态度上,扣分则是因为那两行不实——所以还是扯掉书封,关注内容吧。 
   
  翻译一块,没有原版无从对照,因此只能就译笔本身谈谈。口语化、短句化、时代化——典型畅销书风格,这是相当对快速阅读的胃口的,虽然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另一版“牙仙”,但至少ebay没有被译成“电子湾”,youtube没有被译成“优土钵”还是能让人感到惊喜。我对畅销书的翻译要求并不高,这本书的内容也不要求极高的翻译水准(这本来就不是一本能够成为经典的小说,这就是一本畅销书而已,不要对它奢求太高):如果你能够接受侦探的俏皮话只是吐槽成瘾别无深意,那就更能淡然地看待上一段中出现的链接中所提出的翻译问题——这本书在很多地方翻译得都是很有范儿的(文中也这么翻译过“是很有范儿的”:看看,多么口语化)。书中有几句俏皮话儿如钱德勒或者布洛克一般击中了我,比如“我记得拥有一张正常面孔的感觉,那样的脸孔人们瞥一眼就忘记了。”的平淡叙述后面隐藏着如山海一般深厚的怨念(书中侦探是个被车祸毁容的家伙)的句子,不胜枚举。除了未去仔细验证的翻译错误之外,令我不满的还有一点,就是注释太啰嗦,而且又是该注不注不该注详注的典型(《芝麻街》和《狮子王》需要注释么,一个windows的屏保也要注一注,复活岛巨像也要带说明,Midas什么的注长也无用——但提到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让我陡增好感,并且也在内容上建立上了联系:或者可以说是暗示)。不过,鉴于畅销书阅读群体中有爱读注释胜过读书的家伙,这件事倒也可以体谅。 
   
  Paul G. Tremblay是个擅长写短篇的人,但却不擅将短篇扩写成长篇。在大量的文艺电影中有一种被广泛运用的琐碎,或者新浪潮式的伪深邃——我曾经在小说中论过文艺伪装的必要性,这点时常与写作及阅读中的熵增理论密切相关。读者们总是期待看到一本过瘾的、或者至少可以消磨时光的小说的,畅销书很多时候被拿来作为连续剧的替代品。在此种讨论基础上,我认为这部不叫《小寐》而叫《消失的相中人》的小说有一种“文艺连续剧”的范儿:这种说法的解说是——“它在很多地方都很文艺,但是它太长了。”情节因为细节描写和心理活动(以及吐槽)过多而拖沓,正如文中所说“过分强调细节以至于忽略了重点”,这大概是Paul写着写着就开始进行自我解嘲的根本原因。我打算给予文字部分的评价是:有一种不干不脆地拽着你读下去的动力,这种动力一直到临近尾声也不算完,但是却自始自终没有起伏变化。这个评价和内容密切相关,而内容概括如下:侦探接了案子,调查,死人,再调查……在一直受到的威胁之中接近真相并且最终探明真相。极度标准的欧美侦探小说路子。阅读源动力主要来自于漂亮的俏皮话,他极爱用拟人手法,比如来一句“门一动不动,它死了”——这是漂亮的句子,尽管和大环境有点不搭,不过也无所谓:这个句子可以超越小说独立存在,它本身漂亮就好。又或者将抽象概念物化,类似“我的恍惚掉落在地摔得粉碎(这个句子是我自己随便写的,文中有比这更俏皮的句子)”之类;又或者肆无忌惮地对当前局势吐槽,比如“我不再是个陌生人,我是个立陶宛人”:喜欢吐槽风格、爱局部胜过整体的读者应该会喜欢他——除了爱胡乱引些电影人物情节外,书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还常常带有一种超现实的迷幻色彩:对于一个《Memento》的主角而言,或者再加上《球体》,再加上吃了幻觉蘑菇的松尾芭蕉……想想吧,侦探先说自己和某人见过面,然后这人其实是他幻想出来的;侦探又说自己的父亲如何如何,然后他的母亲告诉他那是不实的……我在阅读中不止一次觉得这位詹尼维奇先生是那位法水麟太郎的同门师弟。另外,嗜睡症才是重点,不是案子。不要当这是本推理小说(Mystery这个词在欧美垂死了好些年了),就算是当作Krimi也得慎重——从小说的角度去看比较合适,是一个纯正的故事,披上了侦探的外衣,或者仅仅是撑了把印有“探案”纹路的雨伞。无深意的俏皮话,和钱德勒或者布洛克一个德性,冯内古特或者福克纳等人则尚遥远(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常常能击中你心:如果你的短期记忆力和我一样不那么牢靠的话。 
   
  书中最大的诡计来自一个随时会睡着的糊涂蛋在四处跑腿调查的过程中产生的幻觉,或者说梦与现实的交错解析,以及用各种电影化情节模糊主线进展的雄厚功力——这实在算不得是什么诡计。我想这本书大概有机会成为《8mm》第三部的剧本,我十分喜爱凯奇的那部片子,因此我猜Paul也看过(必须的)。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很多悬疑电影及小说的影子,并且时常有那样的时刻,带着闪回和蒙太奇手法的画面会在眼前一闪而过:我相信如果找一个好导演(比如林奇或者史云梅耶、Barta之类),可以凭着那种天生难舍的文字镜头感和充满俏皮吐槽的台词拍出一部具有《Brazil》式细节或者《内陆帝国》式错乱的奇片,不过那就不再是反乌托邦(或者生生一个电影魔方),而是反侦探类型——这位侦探实在太过特别,以至于他本身的行为成为了本书最大的诡计:冷硬悬疑小说中读者对侦探处境的担心,在这本书中几乎达到了顶点(“毛脸”詹尼维奇可当真比那些老实或者有帮手的轮椅侦探或者盲人侦探要放肆危险得多了)。 
   
  总结:一杯钱德勒半杯冯内古特倒进带ebay及youtube广告的杯子里提醒大家这是2009年的作品。没有推理,这是侦探小说;没有侦探,这是《Memento》穿越到《8mm》(注意!这两部片子是这本书的绝对关键词)率领一堆猴子创造出的文字化电影怪胎!喜欢观赏吐槽的人能够在这本书里找到不少乐趣,喜欢诡计和喜欢跌宕起伏情节的读者们可以小寐了。

>解体诸因

解体诸因
作者: (日)西泽保彦
isbn: 780225891X
书名: 解体诸因
页数: 340
定价: 28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译者: 苏友友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10年4月
又名: 解体諸因


2010-05-30 10:11:26
   来自: 文泽尔 (无念、慈爱、正义与希望..) 
解体诸因的评论   4 star rating4 star rating4 star rating4 star rating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1651563/ 
   
  单从设计来讲,此版封面是优于台版封面的:虽然台版的字体用得很漂亮,封设也颇具设计感,实际却并不符合本书的风格。我在阅读本书之前,也是因为配合台版封面的冷酷做派及人云亦云的神作风评对本书产生了一种错误的印象,抛弃了阅读过《两人变成两只》《人格转移杀人》及《完美无缺的名侦探》这些作品后对西泽保彦此人产生的文风印象,认为本书是一部类似于桐野夏生之《越界》的严肃作品。新星的封面设计新颖,甚至可以说是颇具颠覆性(相信很多推友在看到这个封面后都着实吃了一惊),但结合书内容看,却又神奇般地切题:可爱的玩具熊及剪刀的阴影均是来自本书第五因《解体守护》(但同文中描述却有出入);背景中的九宫格则是暗指本书中的“解体九因”,运用这一严整的结构又是在暗示本书的逻辑明晰;红底的寓意不言自明。遗憾的是,这一设计虽然新颖,却稍嫌粗糙。虽然处处切题,但表象的“可爱”搭配内含的“解体”主题却可能令书店封面党们在阅读之后产生违和感。如果能再做一些调整,给出更多关于内容之“残酷搞笑”的暗示,或许会更加之好。 
   
  按照腰封的说法,本书乃是豆瓣票选内地最期待出版推理小说。不过但凡厮混于豆瓣者皆知这类非官方活动往往规模颇小(似乎我印象中并未关注过此一活动),来往谜诡等组的同志大概多作浮云观是。但对于书店宣传等等,豆瓣的指标仍是具有参考价值的:台版的高分亦可作为对本书感兴趣的读者们购买信心的保证。另本书在推理界中名气颇大,算是推理读者基本认定的“日系推理必看佳作”之一,甚至可说“本书在内地的出版即是最大的宣传”。此邀联合评测组进行评测亦可知,出版社对本书是相当重视的,宣传上必定不遗余力。营销方面,新星多年经营的午夜文库系列所构建的销售网络,无论是网购还是书店系统铺货皆有保证:即使人不在国内,无法亲自去新华书店验证,“午夜的书只要印出来了那就很快能到手”这点,还是可以信赖的。 
   
  比照台版王静怡和此版苏友友的翻译,后者远胜前者。王静怡虽然翻译了大量的日文书,但译文仍显得相当笨重,缺乏适合本书的语境语感(有心读者可参阅第八因进行类比,高下立见)。即使不考虑台湾腔和大陆惯用语之间的区别,本书的台版译文也没有任何值得推荐之处。反观新星版的译文轻松、活泼、流畅,配合全书如舞台剧般的华丽连作集风格,无形中增加了读者长时间阅读的动力,对全文内容的鉴赏解析也多有助益。书中注释不多,总计大约不超过十个(可见本书并非炫学系作品),但每个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如“老长”指“部长刑警”,及“纪须磨伊明日”等的解说都很及时;而不去费力说明《尤利西斯》或者“鲁米诺反应”这类对于具有一般阅读量的读者而言颇常见的词汇,也足以证明本版译者不似某些大陆及台版推理译者、作者或编辑那般无知。鉴于本版的译文及校对皆佳,权衡之后给予翻译一项满分的评价。 
   
  若言文笔,本书即使在“译文优秀”的加成之下,也没有什么值得感叹的地方:十分口语化的叙述,日常生活中的各样场景,平铺直叙的情节推进方式……分散来看,没有一样在意料之外。稍微惊艳的是内嵌的剧本结构,但是作者在叙事结构上的处理却并不理想——未超出故事结构的嵌入,虽然有管束全篇的作用,但在外延上却有所欠缺,终究导致文体本身的俗套化(为免泄底,大致说一些读过之后才大概能够看懂的话吧)。许是处女作的缘故,人物的塑造缺乏个性,几乎是千人一面,为了“解体”的主题,符号化的倾向很严重。这里不觉要拿另一部以“解体”为主题的小说来作对比,即之前提过的、桐野夏生的《越界》:那是一本尽力将每个人物都刻画到骨子里去的书。花费大量篇幅追究登场人物的历史,得到的效果便是能够催生交错复杂的心理活动线索,使读者在阅读之时能够对人物命运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解体诸因》恰恰是走上了另一个极端,人物的存在在很多时候都只是“稍微超出名字”罢了。这样的取舍并非无理,而是打算让小说的重点放在场景重现、逻辑推演和诡计布设之上。但也正如西泽保彦在文库版后记中所言:“简直全篇都是搞笑,搞笑和搞笑的盛装游行”——这种作者初衷和完成效果之间的偏差,来自西泽保彦的一贯文风:那是一种偏向于轻小说的态度,在推理小说的范围内,与连城三纪彦、东野圭吾或者桐野夏生相比,尚缺少一笔入魂之功力。 
   
  至于诡计布局,两者要拆开来讲。诡计方面,本书可说是了无新意,大多数的诡计模式都曾出现在黄金时代的欧美推理小说之中。从谜面看,诸如“短短十六秒内被分尸电梯中的上班女郎”以及“购买超过一百本的色情杂志只为了……”等均颇有力度,只可惜仍未逃脱“天上之谜题地上之解答”的厄运:本书的多个“解体之因”皆是采安乐椅模式,即是通过多人对话中的反复论证推理来得出解答(或者阶段性解答)。此种模式存在的问题是,重要线索的插入点不好掌握:过早则会令对话的协调性受到冲击,过晚又有戏弄读者的嫌疑。本书在这点上做得只是勉强,并且因为某些“地上之解答”的缘故,让人难免会因为“这样都行”的落差而去抱怨作者的一些安排多有牵强,甚至根本就是“为了诡计而诡计”(这对于本书的符号化人物行为而言,似乎是无解的)。布局方面则可用“完美”来形容——值得称道的一点是,尽管作者的“不事描写”看起来似乎是个相当大的缺点,但书中每一处描写却都是为诡计服务的,没有哪一处人物关系、关键道具、时间安排,甚至话语提示是和事件解决无关的;纵观全篇各因,看似彼此之间联系散淡,但最终却能从中掘出极端严整的结构——滴水不漏(线索安排上而言)、一并作答。这也恰恰是推理小说区别于其它类型小说之处,在这点上,西泽保彦做得相当好。 
   
  具体而言,我个人喜爱第一、二、五及八因。大概各类不同的读者都能在这些奇形怪状的案子中找到各样的喜爱吧——不过,这里还要预先声明:“诸因”并非“全因”,本书也不是什么解体讲义之类。它只是将一些关于“杀人为什么必须解体”的可能性杂糅在了一起,并且最终赋予了书中“诸因”以独一无二的整体性。如果说“解体”的题材就此被西泽保彦写尽了,那肯定是言过其实。臣千晓和书中诸位侦探们,只是在快乐地讨论一个共同的主题而已:“带有猎奇性质的脑力体操”,可算是对本书诡计推理部分的忠实概括。 
   
  写在最后的建议是:强烈建议初读者读到一半左右时再对本书下判断,过早的弃书判断绝对是不够明智的! 
   
  西泽保彦可说是一个颇有些恶趣味的古怪大叔(大概是在阅读他写的碎尸案件时也让人感到其实不过是在看些日常推理罢了的那种奇异感觉吧),他对于新本格的近乎于执著的追求必然招致两极的评价:喜爱的人会说那些作品创意奇绝,想常人之不敢想,为本格派的开疆拓野指明了新的方向;不爱的大概会说他造作刻意,片面追求诡计的新、奇、怪而忽略了小说文体本身的诉求。在我个人看来,本书无论如何都是绝对值得一读的日系佳作——不必抱着阅读“神作”的负担,轻松读完之后会心一笑,然后收进书柜中珍藏(或者下次也可以借给喜欢可爱小熊封面的女孩读读看呢?):这应该也正是西泽保彦先生憋足了力气(见初版后记)写出这部作品的本意。
2010-05-27 05:02:09
6th Fallschirmjaeger regiment at Carentan - Normandy 1944
6th Fallschirmjaeger regiment at Carentan - Normandy 1944
“已经预定好位置了么?” “是。” “贵宾席的望远镜之类,务必擦得铮亮。视野内不得有遮蔽物:不止落地处,全程以内。以及酒品、迎宾小姐等等……确认过了么?” “确认过。口风都很紧,员工里也是挑可靠的人来担任。家世一一调查过,费用也已商议好,合约同样是更新过的:有调查的话,不会和公司有关。最近虽然事情已经闹得挺大,但业务名声同样也传出去了:挖煤的北方土财,股市楼市双失意的温州团之类,都私下联系上了。抽水、分红、返利等等,讲解得很详细。主要是信誉,我们比那些私庄要好得多:毕竟是大企业,这种业务一般公司也做不来。” “嗯。伞兵方面呢?” “体检结果没问题,身体条件符合规则,起跳培训今天也完成了。签合同的时候手抖得厉害,和前一批一样。合约用的二号模板:偿还房贷,以及五十万封口费,支给父母,现金。联络人都安排好了,周末过去……” “希望不会像上次那个那么麻烦:最后是逼下去的。” “捅了几刀。问题不大。我们加了护栏,媒体方面也处理过了。” “听说有客户不太满意,那一次。” “认为我们操纵结果:中刀的话,身体多少会蜷缩;而且推下去的话,总归起跳动作不够标准,没有按讲解的内容进行。” “头先着地的对吧。云木公一次输掉十亿,难免抱怨:返利的部分,从水钱里面多给五个点吧——反正也不是他自己的钱。坏账的话,凭着那种关系,总有办法应付。” “自然还会来的……” “这次小月和月鸟夫妇会来,给安排个好位置:伺候好了,应该会常来。” “已叮嘱过了。” “夜跳的照明必须确认至少两遍,否则负责录像的同志会不满……对了,职工彩票卖出去多少份?” “目前刚过六位数:下注头先着地的,占七成。相应的,对博盘也已变水了。统筹结果出来以后,皮带或者鞋子的准备,我们会跟进的。” “很好,招募新伞兵的广告呢?” “广播通知了,第十三号。来预选的就有四十几个。” “要慎重。” “那必须的。”
昨日本来想着还好,虽然马戏团在积极表演魔术,总算还是有人在出力的...可今天看过一些言论后,我才顿悟——原来马戏团是不招临时工的!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野兽吃肉的时候总会剩一根骨头,给那些豢养的肉食性羔羊们充饥,不至于让它们饿死;我不知道其实根本连骨头都不剩。额,我在说什么=。=..打住,这篇日记是关于推理小说推荐的,前面说的话纯粹是灵魂离体,诸位别介意。
《超·巨型水泥坑道杀人事件·改》——身为推理小说阅读者和写作者,在有幸读过这部本土魔幻现实主义社会派本格巨著之后,不由得泪流满面:这才真正是中国原创推理的未来呐!和这部集体创作的鸿篇钜制相比,阿婆老福、卡尔奎因、岛田京极、东野行人之流所写的小说已然是犹似草纸、不堪入目了。甚至超越推理小说的范畴,烧去给老陀、毛姆、福克纳、黑塞等人泉下一阅,没准能将他们死死气活——布尔乔亚式的个人创作,怎配与东方布尔什维克党之集体智慧相提并论呢?

书不敢独享,特附绍介如下: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可以归入不可能犯罪类别的本格推理小说。
公元20XX年3月XX日,在某国一个被称作“亚日”的省份,一个名唤“化亚十日”的地方黑帮组织建设的地下奴隶工厂发生意外,一百五十多名包身苦工被困在地下。本土最大黑帮持股的媒体破天荒的前来直播救援行动,并对外宣称搜救当天即救出一百人以上,外地黑帮对本土黑帮的营救效率表示叹服。在电视直播过程中,镜头里大家看到,媒体派遣的现场记者抑制不住激动情绪,多次哽咽而被迫切换镜头。

连续给出十个超大型不可能犯罪谜题,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其一,绰号“疯哭苹果处”(英文名CrazyCryAppleVirgin)的电视媒体从不直播救难,本次却前来直播,转性直播之谜无法解释——是为“不可能直播”;
其二,看过一部叫《盲井》的电影,知道包身苦工的普通话不可能说得太好.但直播中获救人员的普通话水准堪比播音员,口音之谜无法解释——是为“不可能口音”;
其三,黑帮专程派出多达两千名“慰安干部”陪伴苦工家属,平均每个家庭超过十人前往安慰,总让人联想到软禁,慰安人数之谜无法解释——是为“不可能慰安”;
其四,现场全面武装封锁,戒备森严,不允许除“疯哭苹果处”外任何媒体出入,消息独占原因无法解释——是为“不可能独占”;
其五,有流言称黑帮已用水泥封死了唯一的坑道通路——此水泥密室之终极谜题,即怎样从水泥密室中大量救出活人的奥秘,是为“不可能生还”;
其六,黑帮高层人物绰号“北棒长工三”的XXX命令立即公布全部苦工名单,但对证方法却是无解——是为“不可能对证”;
其六,苦工应已被困九天九夜,饮食断绝,担架抬出时经多人证实无甚脱水饥馑之相,——是为“不可能辟谷”
其七,直播中,第一批救出九人时,网络和演播室都已经报导过“已救出九人”了。这时电视直播连线现场,实时询问现场记者,马上将要从井下往外抬的是第几个人,记者回答“第九人”。如此大批量先知事件——是为“不可能穿越”;
其八,传网络公布照片中,苦工的脸是黑的,手是黑的,却无意露出雪白的胳膊,如此双色皮肤疑案——是为“不可能熊猫”
其九,获救苦工(皆为男性)抬出时统一光脸,被困多日胡须完全停止生长——是为“不可能剃刀”;
其十,本土文艺界向来以特立独行笑傲于世,所出演员如亚鹏,导演如纪中,诗人如兆山,阉人如敬明,十三点如祖德,皆是一等一的非主流怪杰。而本次表演其反应之迅速、组织之严密、演出之精湛皆已能步入“伪记录片”殿堂级别,堪舆美帝黑帮之嫦娥奔月、外星解剖谜案相提并论了,虽然仍有以上九点“不可能”供人吐槽,其莫测高深仍值得在此一说——是为“不可能演技”。

至于谜底.

对不起我不泄底..豆瓣日记又不能反白..=。= 嗯,就这样吧..

矿难、胡子及演员的自我修养

2010-04-11 20:57:38
给那群真正在救难而非努力在表演的救援人员们掌声吧..
给那群真正在救难而非努力在表演的救援人员们掌声吧..
听说在某电视台的某黄金时段的某新闻中,山西王家岭矿难的幸存者们——有一些镜头是用来反映他们刚刚被抬出矿坑时的场景的。且看,一身橙色的搜救队员们严肃、紧张、镇定,额头上布满了渗杂了煤灰的汗水。一个又一个的男性矿工被他们从深不见底的黑暗中拯救出来。每出来一位,道路两旁一群穿戴整齐的各级公仆以及凑数群众们就爆发出一阵整齐划一的掌声,一方面是被矿工们顽强求生的意志力所打动,另一方面则是给那些辛苦工作的搜救队员们打气,鼓励他们去救出更多的幸存者们。 多么振奋人心的一组镜头!除了有观众突然指出:“那些被救出的躺在担架上的幸存者们,他们的脸上都是光光儿的——三天困在井下,为什么没长胡子?” 以上是描述,但尚缺乏议论的部分:其实这样的事情大家已经是耳熟能详了,连反应都是惯性的。比如某组新闻镜头中出现常识性错误,哪怕只是推测,或者甚至只是一个悲剧性的巧合,大家也会对那位点破关键词的楼主道一声“您知道的太多了”..悲哀已经不止是外景戏的穿帮镜头,而是整个剧组及其背后投资集团的声名狼藉了——狼到来的次数之多,让新闻传播本身就沦为了一个笑话。此时代的电视观众拥有一种独特的、时刻准备着去观看或聆听政治笑话的敏感性:毋宁说是一种顺应时势的进化。譬如,当某则事件新闻与施政相关时,如果是好事,那它多半是假的,或者甚至是反的;如果是坏事,那它多半已经坏得难以想象,允许我们看到的只是用粉饰过的一般的坏而已。具备前述敏感性的观众们怀抱这样的判断法则去鉴赏新闻,一旦面对好事,便运用“反向定理”来分析目前形势——比如影帝多年来反复试图突破在“遏制刚性需求价格疯涨”场景中已然达到的演技水平,有经验的观众们获得的信息则是:有房契的嘴角上扬,还没当奴隶的则哀声叹气。现在很多观众都相信“保住八个点”才是刚性需求,于是这部每年一放的大河剧也就还具有类似于占卜方术或言神秘主义倾向的看点,仍将长期播放下去。 坏事就必须关注于“尺度百分比”,这也是一门类似于神婆问天式的学问——观众往往更相信道听途说来的、那些据信是来自新闻发生地的民间人士所传播的消息。简单点说,流言的准确度一般被认为是大于新闻的:比如官方公布矿难的死亡人数是120,有经验的电视观众一般都不会认可这个数字。有些消息灵通人士能够通过不同的https论坛或者msn上朋友(q不行,人家是被监控了的.曾经有一个群,因为严肃讨论“新闻的尺度”问题而被解散掉了,这是真事)的讲述,对比新闻镜头中的画面来计算“尺度百分比”。这种方法有时神准,尤其是对于那些新闻根本不播的消息而言,更加的准一些——毋宁说,大部分时候那些重大新闻都是草船,是用来转移观众们的注意力之箭的:有相当数量的观众极其懒惰,并且对于“眼见”的内容总是笃信的,这也是我国新闻传播及表演学的主要功用之一。 对于真理的追求和推广均是无止尽的,人追求自由的天然属性不可遏止。因此现时那些拥有经验的观众们通常采取镜头分析的方法,将新闻当成大型魔术表演,试图找出场景中的各种漏洞来,有时甚至已达到逐帧分析的地步。这就回到议论开始时提到的部分——常识性错误,有时固然是观众们说对了,有时是魔术师们被冤枉了,有时观众和魔术师各胜一半,但是因为表演人士的声名狼藉,因此仍算是观众得胜。请注意以上逻辑分析的有趣之处:一旦有观众发现了可能的漏洞,那么,不管漏洞是否真实,或者事后有人平反,舆论全部倒向观众一方,魔术师已然成贼。 再往后推一步就更有趣——目前的国内重大事件新闻俨然只存在一个二分法界定:“已经被找到漏洞的”和“尚未找出漏洞来的”。在如此局面下,错的永远是魔术师,马戏团里永远塞满了小丑,观众们永远哈哈大笑。 结论于是可得: 只要镜头前表演的仍是魔术而非超能力,“新闻真实”在神奇国度便永远只是个笑话般的传说。演员的自我修养,不止是表演者兀自演绎得如痴如醉,起码也要让观众们长期信以为真。

这是二零一一年四月八日的日记

2010-04-09 00:26:32
路易威登哭了...
路易威登哭了...
二零一一年四月八日晴天 “万维网一点豆瓣一点商业网站”上的日记功能越来越不好用了。依稀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我曾经就敏感词汇问题在该网站上发了一篇日记,当时的文章现在已经找不到了,因为里面用到了一些此时已经禁止使用的新的敏感词汇所以被中国国家防火墙处理掉了。距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全面禁止使用任何外来字母与数字表示法试行草案》已有一年的时间。表面上看,除了一些数理化刊物的厚度增加了七十倍并导致大批学生及科研和教学工作者抱怨目前的生活不堪忍受之外,以及自草案公布以来各高校高等数学教师连续自杀事件外,人民的生活似乎并没有发生什么大变化。中央电视台和淘宝购物网站,卓越亚马逊电子书店都启用了新的中文域名——网域名称系统升级之后,电子计算机会自动将诸如“超文本传输协议冒号二左斜杠万维网一点百度专业搜索网站一点商业网站”这样的字符串转换为敏感词,电子计算机不会说话也不写字,因此这种行为不算犯法。客观上讲,由于输入过程的繁琐,克里斯托夫一点拉森一点肖尔斯式键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所辖范围内正在被迅速淘汰,改由真实理论部门统一出售语音识别输入装置,聋哑人及执坳偏执的敲击输入爱好者可以选购华表牌八卦阵型高科技键盘,上有三千常用字按照拼音顺序排列,按键位置符合人体工程学标准,每台售价十六万元人民币,等同于目前上海市偏远郊区单位面积房价。 进口商品准入也曾发生较大困难。英特尔公司和超威半导体公司必须将中央处理器封装表面的文字部分全部改成汉字,导致生产成本显著增加,不得不宣布放弃大陆市场,从明年开始全国的电子计算机统一采用第七代龙芯;索尼电脑娱乐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将所产游戏机表壳及内部的全部文字改为汉字,导致其“游戏车站第三代”售价翻四番,不敌微型软件公司的“叉盒子一圈”,亦宣布退出中国市场。 明基电通所产“笨哭”品牌因为名字太怂,销量一落千丈。 巴伐利亚机械制造厂股份公司出产机动车宣布正式退出中国市场。 梅赛德斯奔驰公司机动车品牌更名为“三角牌”。 奇瑞轿车标志改为神兽麒麟。 两在华知名快餐店更名为“麦克唐纳德的店”及“山德士上校鸡店”。 法国路易威登公司、古驰集团不能接受更改商标和产品标志图样的要求,双双宣布退出中国市场。 勒令全部在华销售电话机生产商将按键更换为汉字,多余功能删除,仅保留“星号键”和“井号键”。 英语及其它所有外语教材全部焚毁不得保留,民间收藏外文及外文缩写书籍或标志物视同违法。 全部在华使馆强拆,全部在华外国人遣送回本国。 走私问题基本杜绝。程序员基本死绝。 …… 例子说不完,我也懒得再说。自从汉字逆天之后我已很少写作,促成我今天撰写日记的原因是,刚刚偶然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晚上七点三十分的新闻联播节目的一开始得知政府即将颁发《全面禁止使用任何外来字母与数字表示法正式方案》,其中加入了若干新规定,连目前的标点符号也连带禁用了——今后“,”替换为“短暂停顿符号”,“。”替换为“陈述句末尾的停顿符号”,“、”替换为“并列词语间停顿符号”……我十分害怕,因为本人自知天资鲁钝,担心到明年的今天已经无法像去年的今天那样正常阅读和写作,因此便想在自己的日记中提前练习新书写法,配合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明年的句子大概会是如下这般: 今天的天气真好短暂停顿符号晴朗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陈述句末尾的停顿符号今天的数学考试一共一百张卷子短暂停顿符号我花了六个钟头做完短暂停顿符号考了一百分陈述句末尾的停顿符号爸爸和妈妈都很高兴短暂停顿符号他们开着三角牌轿车来接我短暂停顿符号一起去山德士上校鸡店吃了饭陈述句末尾的停顿符号多美好的一天句子结尾表示惊讶并列词语间停顿符号感叹或号令的符号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12页  10篇日志/页 转到:
Powered by 推理之门.